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七):狭路相逢,留一步与人通行;味道浓烈,撤三分让人品尝。
在北洋的历史长河中,庙堂之上的权谋争斗如履薄冰,身为策士绝对是一份危险重重的职业。自古英雄犹如美貌女子,容不得人们在世上见到他们的白发苍苍。张作霖的“小诸葛”杨宇霆和段祺瑞的“小扇子”徐树铮,均在四十四岁和四十五岁时英年早逝,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两位年过不惑、身处各自阵营的重要谋士,都曾在历史舞台上施展才华,赢得过非凡的成就,却因天命无常,未能享受应有的荣耀与晚年社稷的盛宴。相比之下,北洋策士中有一位侥幸而至、活到近七旬,那便是陈宧,他被章太炎称赞为“一流人物”。然而,与他的几位同道相比,陈宧得以人间见白头,虽说是幸运,但其中的苦涩却也不容小觑。正值壮年时,他并未获得广泛的认可和重视,其原因不外乎是他这一生所秉持的,为人不够厚道。
陈宧在北洋策士中也算得上是有几分实力的谋士,他施展调虎离山术和请君入瓮计,成功瓦解了实力雄厚的湖北阵营。这一招保障了他为“南京留守”的黄兴所做的“捧杀之计”,使得对手在不战而降中失去了战斗意志。至于对西南四省的掌控,陈宧把握得恰到好处,虽然他在策略上曾误判自己投向北洋集团的筹码,但在风云变幻的北洋政治舞台上,几乎未尝失误,与他齐名者,唯有徐树铮一人。他在即将来临的风暴中督理四川,这也足以看出他受到的重视与信任。然而,陈宧的底色中,一直萦绕着“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理念,使他最终在聰明才智中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最初为黎元洪效力的他,后转投北洋阵营,最终发现自己在权力中心面前,终究是难敌大势。
在戏剧性的权力角逐中,陈宧高调宣称要与袁世凯断绝关系,而非与北洋集团划清界限,表面上留有余地的圆滑做法,反而让继承了袁氏遗志的段祺瑞心生不满。段祺瑞所追求的道义中,重视师长与交情是一部分,袁世凯对他的打压和庙堂观念的分歧,都未能改变他的坚持——“动口而不用兵”。因此,陈宧作为袁世凯的心腹,突然在情感上背叛袁氏的行为,而非坦诚地与之决裂,这种忽冷忽热的处事风范,确实令段祺瑞难以忍受。在此后的政治舞台上,曹锟等北洋势力也对陈宧多有顾忌,虽然他拥有一定的谋略,却始终被分配到一些边缘角色,难以施展拳脚。
最终,随着民国五年的权力闹剧落下帷幕,为了向旧日的恩怨寻求公道,段祺瑞决心铲除这位不合时宜的人物。陈宧在居于京城时期的表现,似乎也透出了一丝端倪。他先是一味地向外界宣传自己是被小人所困,实则是对北洋中枢的支持者。随后,他又选择“徒留辫以自娱,俨然遗老”,自导自演了一出苦情戏,声称自己背叛袁世凯是因为怀有对清朝的旧情。这两种反应都展示了陈宧即使远离权力中心、隐居于小镇,仍然行事两面三刀,难以让人看清其真实的内心。可见,这种不厚道的行为,聪明得过头,实在不是一个真正策士应有的本色。
参考资料:《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