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别:历史
内容:秦赵长平之战堪称战国时期最为庞大且惨烈的一场兵戈冲突。这场战役最终导致赵国的彻底失败,赵军中超过45万士兵在白起的命令下被无情坑杀,赵国最为精锐的力量在长平之战中几乎全军覆没,国运岌岌可危。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赵国遭遇如此惨痛的失败呢?许多人认为,赵孝成王的昏庸无能,加上中了秦国的反间计,使得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训练有素的廉颇,才使赵军在战斗中惨遭溃败,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我们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回顾一下长平之战的起因。公元前262年,秦国向韩国发起攻势,韩国军队抵抗无果,提出将上党地区的17座城池割让给秦国以换取和平。然而,身为上党郡守的冯亭对此方案并不感兴趣,迅速决定将该地区献给赵国。这一举动让秦昭王怒火中烧,他耗费了大量资源,却将胜利轻易拱手让给赵国,这样的事情让他无法容忍。于是,秦国派遣王龁率领大军进攻赵国,意图报复。
赵孝成王紧急派遣廉颇迎战,但很快发现赵军在野战中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短短三个月间赵军接连失去两道防线,损失惨重。无奈之下,廉颇只能选择退守长平,坚决拒绝跟秦军交锋,无论秦军如何挑衅,赵军都保持着坚韧的防守态度。而此时,双方形成了对峙局面,攻防僵持不下。接下来就要看谁的后勤能顶得住这个持久战,遗憾的是,赵国在这方面远远不及秦国。
古语有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从粮食的产量来看,赵国远远落后于秦国。秦国拥有关中、四川、江汉和河东等四大粮食主产地,而赵国的粮食供应主要依赖于太原盆地和漳滏流域。同时,自商鞅改革以来,秦国确立了以“耕战”为中心的政策,极为重视粮食生产,然而赵国当时则以商业繁荣为主导,农业水平相对落后。有史料显示,当时秦国一年的粮食产量相当于赵国三年的总产量。正因如此,经过三年的僵持,赵国最终难以支撑,前线士兵粮草短缺,廉颇一度采取唱筹量沙的计策来拖延时间,企图蒙混秦军。
赵孝成王在绝望中只能向齐国请求借粮,但齐国因担心与秦国发生冲突而畏惧不敢出售粮食给赵国。缺乏粮食的赵军如同无头苍蝇,面临着不战自亡的困境。此时赵孝成王只有一个选择,发起主动进攻,与秦军展开殊死搏斗。然而,他多次催促廉颇出战,廉颇却始终拒绝。此时彻底更换将领已经成为必然选择,秦国趁机利用反间计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心智已然混乱的赵孝成王最终选择了赵括替换廉颇。客观上看,在经过三年的拉锯战之后,赵国的国力已然濒临崩溃,长平之战的结果几乎已被预定,无论将领如何更换,胜负也难以改变,不过是伤亡程度的不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