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的历史眼光来看,历史的潮流似乎总是像黄河一样,蜿蜒曲折,时而平静,时而翻腾。曹操,这位胸怀宽广、极度渴求贤才的英雄人物,也在关键时刻转了个弯,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波澜壮阔、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如果没有曹操的骄傲与偏见,三国历史也许就不会如此精彩,四大名著中也就没有了《三国》。
关于赤壁之战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今天,我们不妨从数字的角度来看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战役:
第一个数字是兵力。
曹操的总兵力大约有40万,其中前线大约有20万到30万;孙刘联军的兵力大约为12万,前线兵力约3万。
第二个数字是年龄。
这一年,孔明28岁,孙权27岁,周瑜33岁,曹操55岁。
第三个数字是经历。
曹操从黄河流域横扫四方,打败了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平定了西凉,征服了乌桓,威震天下;孙权,刚刚接管家业的年轻继承人;周瑜,虽然曾是高管,但并无突出战绩;诸葛亮,则是刚刚从农田走上政坛的年轻帅哥。
程昱三次提醒曹操:
第一次提醒:“船虽连锁,稳固无比;但若遇火攻,便难以回避。”
第二次提醒:“今天东南风起,切记做好准备。”
第三次提醒:“敌船可能有诈,切勿靠近敌营。”
但曹操对这些提醒并未放在心上。
再来看黄盖投降曹操这件事。
一般来说,投降仪式需要放下武器,军官与士兵分开,并在指定的地点按时到达。然而,黄盖却精心挑选了东风起的时机,带领军官和士兵携带武器,乘船直接驶向曹操的指挥战船。
从这些细节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曹操显然不把孙权、周瑜、诸葛亮这三位年轻人放在眼里,认为他们不过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怎么能与他这种身经百战的老将相比?
他对于部下的提醒漠不关心,也对敌方的投降不以为意。自大与傲慢让曹操在心态上产生了偏差,他认为胜利触手可及,却没意识到,这一场赤壁之战,竟成了这三位年轻人崭露头角的舞台,而自己则成为了失败的强者,最终一统天下的局面彻底破灭。
说到张松献图,这其实是曹操统一天下的最后一次机会。若曹操接纳了张松,并且得到了益州的地图,那么在击败张鲁之后,他便可以直取益州,一举完成统一,这样一来刘备就不会有机会崭露头角,曹操或许能够在他有生之年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
然而,心胸宽广、海纳百川的曹操,却在张松一事上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曹操的偏见体现在三方面:
第一,曹操以貌取人。
《资治通鉴》记载,张松身材矮小,且为人放荡不羁,节操不正。意思是说张松不仅外貌丑陋,且性格狂傲。曹操见到他时,心里便产生了不屑,甚至脸上和言行都表露出对张松的轻蔑,这让张松十分难堪。
第二,曹操以名取人。
当时,杨修劝曹操宽容一些,接受张松。杨修说:“如果因为外貌就排斥一个人,恐怕会错失天下的英才。丞相当初能宽容祢衡,为什么不能容纳张松呢?”曹操回应:“祢衡虽然文化名声在外,所以我不忍心杀他。可是张松,能有什么本事呢?”曹操的偏见使得他忽视了张松的能力和潜力。
第三,曹操不耐烦看到自己的短处被揭示。
当张松提到曹操在濮阳与吕布激战时,提到宛城战张绣、赤壁遇周瑜、华容道遇关羽等曾经的败北之事,曹操大为恼怒,说:“竖儒怎敢揭我短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曹操的自尊心过于强烈,甚至连过去的失败都不愿意被提起。
正因为这些偏见,张松最终将地图交给了刘备,刘备感激之余将其视为知己,最终获得了西川,三国鼎立的局面也随之形成。
在三国的历史中,还有两位人物因为傲慢与自大而失去了他们的名字,一个是祢衡,一个是关羽。即使是英雄般的关羽,也因傲慢和自负丧失了自己的领土,最终也丢了性命。那么,我们还敢傲慢自大吗?
傲慢与偏见的最危险后果,就是让人变得盲目,失去判断力。
傲慢让你无法接受他人,偏见则让别人无法接纳你。就如同《骆驼祥子》中那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人爱什么,就会死在什么上。”
参考资料:《三国演义》《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