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钱塘江大桥在战争中被炸毁的那一瞬间,茅以升的心血与努力仿佛化为废墟。然而,在亲自指挥炸桥的那一刻,茅以升的眼神却异常坚定。因为他深知,在这座大桥的另一端,是那些侵略中国的暴虐日本士兵。茅以升,这位伟大的爱国桥梁工程专家,倾尽心血为国家与民族奉献了所有,他的才华全都投入到了造福人民的事业中。钱学森曾深情赞扬过茅以升的贡献:“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和教育领域的巨匠。”
然而,这位杰出的宗师在晚年时却显得异常孤寂。他与子女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了他晚年的凄凉与孤独。那么,为什么茅以升的晚年会如此孤单呢?其中的原因值得深思。
茅以升与钱塘江大桥有着太多的故事。他不仅亲手设计并建造了这座工程奇迹,也在之后亲自炸毁它,而后又亲自恢复。钱塘江大桥不仅是中国交通的重要枢纽,它连接着南北、东西,而这座大桥,也是茅以升一生的骄傲。
最初,钱塘江大桥的建设面临着重重困难。桥梁建设需根据水文、地质等各种条件综合考虑,而钱塘江的水文条件尤为复杂。美国的专家提出了“单层联合大桥”的设计方案,但茅以升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与几位专家共同讨论,经过精密的计算和设计,提出了一种更为实用、造价低廉的“双层联合桥”方案,这一设计在当时的中国是前所未有的。
1937年9月,经过两年艰苦的建设,钱塘江大桥终于建成通车。但仅仅三个月后,这座象征着中国工程技术骄傲的大桥,就在茅以升的指挥下被炸毁。茅以升亲自指挥炸桥时,还特别强调:“不仅要摧毁桥上的钢梁,桥墩也要一并毁掉。”作为亲手设计和建造的桥梁的工程师,茅以升对大桥的弱点了如指掌。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茅以升再次带领众多专家和工程师,投入到钱塘江大桥的修复工作中。最终,这座宏伟的大桥重新将钱塘江两岸连接了起来。钱塘江大桥的修建不仅仅是桥梁的成功,它更代表了中国在工程领域的一次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在技术上的崛起,让世界看到中国不再只是依赖外来技术。
茅以升能在工程技术上有所突破,除了凭借他深厚的学识,还得益于他精通文理的天赋。茅以升从小聪颖过人,少年时期便进入新式学堂接受教育,后考入唐山路矿学堂,并连年取得全校第一的好成绩。为了学习更先进的知识,茅以升在年轻时便赴美深造,并在23岁时获得了工学博士学位。
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工程专家,在晚年却过得异常孤寂。茅以升的妻子戴传蕙,是他生活和事业中的得力助手,也是他一生的知己。戴传蕙来自书香世家,祖父是位寒士,擅长书法与文学,祖母亦为知书达理的贤女。戴传蕙自幼便饱读诗书,深受祖母的影响。
婚后,戴传蕙与茅以升并未过上稳定的家庭生活。由于茅以升的工作性质,他们常常需要迁徙各地。戴传蕙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为他们找学校、处理住所,29年间,他们共迁徙过27次。这种长期的流动性生活给戴传蕙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他们在天津的生活一度稳定下来。茅以升在北洋大学任教,戴传蕙也为孩子们找到了理想的学校。然而,茅以升却接到了邀请,要求他主持钱塘江大桥的建设。茅以升不愿错过这个机会,决定辞去北洋大学的职务,前往杭州。于是,戴传蕙带着孩子们再次跟随丈夫迁往杭州。虽然她不情愿离开天津,但她理解丈夫的事业心,因此也支持他。
然而,随着钱塘江的水灾严重,茅以升的安全问题成了戴传蕙的心头大患。她整日提心吊胆,最终精神上出现了问题。茅以升得知后,急忙为妻子购买西药,但都未见效。茅以升虽不信鬼神,但为了妻子的病情,他竟亲自去秋生拜佛,希望妻子能早日康复。后来,他得知北平有一家医院采用先进疗法,便将妻子送到那里治疗,最终她才有所好转。
然而,尽管茅以升与戴传蕙的感情深厚,1946年,茅以升来到上海工作,并与邓桂云相识,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邓桂云成为了茅以升的外室。当戴传蕙得知此事后,心中充满了愤怒。她为丈夫生下了六个孩子,自己辛辛苦苦照顾家庭,却换来了丈夫的背叛。这让她痛不欲生。尽管孩子们也对父亲的行为极为不满,但由于母亲的宽容,他们才逐渐释怀。
1968年,戴传蕙因病去世。茅以升在这个时刻却提出了“续弦”的想法,然而他的六个子女坚决反对,但茅以升依旧坚持自己的决定。最终,茅以升与子女产生了巨大的分歧,他在晚年与邓桂云以及邓桂云所生的女儿茅玉麟一起生活。
1975年,邓桂云年仅50岁便去世,茅以升因此深陷痛苦之中,原本充满生气的家庭,最终只剩下了他孤单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