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盛世时期,李隆基即唐玄宗在位时,朝廷出现了一种令人颇为不解的奇特现象:一个并无卓越才能、甚至被皇帝斥为“虚有其表”的人物,竟然高居宰相之位,并且这一职位他竟然坐了整整十年。这位被大家称为“无能之能臣”的人物,就是大唐的美男子萧嵩。
在李隆基进行清理龙武功臣的同时,朝中做了一些重要调整,其中最为显眼的一步便是任命萧嵩取代源乾曜,正式成为实权宰相。萧嵩天生俊美,长有一副优雅的胡须,身姿潇洒,举止威风,仪态端庄,是典型的美男子形象。如此的外表无疑为他在仕途上提供了加速器,他年纪轻轻便被任命为中书舍人,这一职务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秘书长,标志着他正式开启了长达十年的宰相生涯。
然而,萧嵩并不擅长文才,他并不适合处理诸如撰写诏令这种高难度的工作。在一次紧急修改诏书的任务中,他竟然在玄宗面前出了丑。当时,玄宗命令他将“国之瑰宝”替换成一个同义词,萧嵩心情焦虑,绞尽脑汁思考了许久。最终,他只将“瑰宝”改成了“珍宝”。玄宗看后怒不可遏,认为萧嵩根本没有才华,仅仅依靠一副好胡须而已。气愤之下,玄宗直接将诏文摔在地上,愤怒地斥责他“虚有其表”,即毫无实质才华。
然而,这并没有妨碍萧嵩的前途。著名名相姚崇却对萧嵩充满信心,认为他的未来极为光明。姚崇注重务实,对萧嵩的评价自有其独到之处。在唐朝吐蕃入侵、王君毚将军在战斗中殉职的紧急情况下,萧嵩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面对突如其来的局势,他展现出了极高的应变能力,迅速任命能干之人,修筑防御工事,安抚百姓;对外,他巧妙运用计谋,指挥军事进攻,将吐蕃击退,保卫了河西的安全。萧嵩因此声名大振,昔日对他轻视的人纷纷闭嘴,姚崇的预言也因此得以验证,玄宗也开始重新审视萧嵩。
萧嵩回到京城后,玄宗向他发布了新的宰相任命书,随即他凯旋归来,万人争相仰视他那威风的形象。尤其是在一次朝廷举行的宴会上,萧嵩以一副飘逸的胡须和美男子形象再次亮相,令众人纷纷称赞,大家纷纷认为朝廷有了一个贤明的宰相。
而新任宰相的职位,让萧嵩的身价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为了进一步巩固他在朝中的地位,李隆基还将自己的女儿新昌公主嫁给了萧嵩的儿子萧衡。每当骑马爷的母亲贺氏入宫拜见时,玄宗亲切地称她为“亲家母”,这让萧嵩的地位愈加巩固。公主与宰相儿子的联姻,无疑是朝廷中的一桩权贵婚姻,风头无两。
然而,随着亲家关系的增进,玄宗与萧嵩的交往愈加频繁,玄宗渐渐发现,萧嵩并没有过人之处,也没有独特的见解,他与过去的萧嵩相比,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渐渐地,玄宗有些迷惑了,不禁开始反思萧嵩的真正能力。
尽管如此,玄宗也很快意识到,萧嵩虽然不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但他却是一位合适的地方才,特别是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萧嵩天生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却正因如此,他显得格外温和随和,不会激进行事,这种做事低调稳妥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益的。其实,庸才有时也有庸才的独特作用,萧嵩的平稳为朝廷带来了难得的和谐与稳定,恰恰符合玄宗的需求。
在萧嵩的治理下,虽然看似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政绩,但他依然被巧妙地利用,担当起了一个“表面上无能,实则稳妥”的宰相角色。玄宗通过任用他,稳定了西南地区,稳固了边疆,强化了皇权。他的管理风格虽被视为庸碌,但在权力的结构下,这种“无能”的状态实际上成了一种对皇权的补充。
萧嵩深谙“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他清楚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无能有时比过度聪明更能保全自己的位置。他对朝廷内外的复杂权力关系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明智地避免了直接挑战君主的权威。他的成功不在于才智出众,而在于他清楚地知道如何保持低调、不惹风头,在复杂的官场环境中游刃有余。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萧嵩虽未成就一番伟业,但却在一个庸碌无为的角色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之地。他的官场生涯,展示了如何在不显山露水的情况下,稳步爬升,最终稳坐宰相之位。
萧嵩的人生似乎是一道谜,充满了无法解答的疑问。为何一位如此无能的宰相,竟能够稳稳地坐上如此重要的位置?他在“无能”与“能人”之间游走,最终成为了唐朝官场中的一大奇迹。这一切的背后,不仅有历史的偶然,也有权力结构的深刻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