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为何能登上皇帝之位,又为何在短短83天内撤销了帝号,最终导致身败名裂?他为何要进行币制改革?又为何被称为北洋军阀的始祖?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袁世凯是如何一步步卷起波澜,成为历史进程中的关键人物?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群臣的簇拥下正式登基,成为了中华帝国的皇帝。尽管仅仅两个月前,他还只是中华民国的大总统。然而,在这一年的10月6日,中华民国的参政院通过了一项君主立宪提案,决定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并提议袁世凯以中华民国大总统的身份出任中华帝国的皇帝。袁世凯虽表面上不断推辞,但内心的野心早已在酝酿,他便开始秘密策划帝制的登基仪式。
回顾辛亥革命时期,作为晚清的重臣和湖广总督,袁世凯与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达成协议,通过他迫使年仅三岁的宣统帝溥仪退位,宣告了清朝的终结,中华民国取而代之。然而,时隔几年,袁世凯却意图恢复帝制,自己则成为新的皇帝。这一变化显然不是简单的决定,袁世凯的复辟之路并不顺利,早在1913年,他的野心便遭遇了国内的强烈反对。
根据临时约法,中华民国决定在1913年2月举行国会选举,然而本应担任内阁总理的宋教仁却在一个月后离奇死亡。围绕此事,许多人怀疑袁世凯与宋教仁的死有关,而袁世凯未加辩解,令自己与国民党的关系愈加紧张。1913年7月,孙中山等人发动了反袁的二次革命,尽管部分地区响应了反抗号召,最后的结果仍然是失败,孙中山一行人被迫流亡海外。
此后,袁世凯进一步加速了集权步伐,先是解散了国会,接着废除了《临时约法》,用《中华民国约法》来代替,彻底削弱了制约总统权力的责任内阁制。到年底,袁世凯又通过了一项《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为10年且可以连任,事实上已经达到了权力的巅峰。尽管没有正式的帝号,袁世凯在实际权力上已经与皇帝无异。
然而,袁世凯并未满足,他渴望真正的皇帝之位。随着他的想法逐渐被身边的幕僚徐世昌等人知晓,经过他们的策划支持,袁世凯最终如愿以偿,登上了皇帝宝座。为了体现宪政的合法性,袁世凯更是将年号定为“洪宪”,并宣布“洪宪元年”。
然而,历史的进程从不会为任何一位领导者停下脚步,袁世凯很快便迎来了他命运的转折。两个星期后,云南的蔡锷和唐继尧宣布起义,号召全国反对帝制,并誓言以武力讨伐袁世凯,捍卫中华民国。面对起义,袁世凯认为云南的起义军不可能与他所拥有的全国军力相抗衡,他认为一旦出兵,云南必将迅速平定,于是调集四川、湖南、广东的8万余大军围攻云南。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云南的护国军在三大战场上接连取得了胜利,甚至连贵州都加入了起义行列。事态的发展远超袁世凯的预料,南方各省纷纷支持护国军,宣布脱离中央政权,最终导致了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之下被迫宣布撤销帝号。距离他称帝仅仅过去了83天!
袁世凯深感困惑与不解,他无法理解为何自己的军队在护国军的攻击下接连败退。尽管他自认远比清朝历代皇帝强大,却依然未能抵挡住命运的反扑。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忧愤而去世。闭上眼睛时,他的心中必定浮现过往的一幕幕。
袁世凯的出生并非平凡。1859年9月16日,他在河南项城的一个普通屋子里出生,父亲袁保中欣喜若狂,未曾预料到,这个孩子将成为搅动时代风云的关键人物。袁家虽为地方豪族,但并未为他提供科举的捷径。年轻的袁世凯两次科举失利后,决定投身军旅,开启了他一生的传奇之路。
他迅速展示出非凡的军事才华,尤其是在1882年的壬午军乱中,他凭借过人的胆略和指挥能力,成功协助清军平定了叛乱,随即被任命为朝鲜军务帮办。此后,他在朝鲜的表现更加出色,成功击败了日军,为他积累了大量的声誉。
袁世凯的军事才能受到时任北洋大臣李鸿章的赏识,并被赋予了更高的职务。经过多年磨砺,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军事和政治势力。最终,在清朝灭亡的历史背景下,袁世凯通过精心谋划,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任大总统。
然而,即使他通过高效的军事改革和权谋登上了政治巅峰,袁世凯始终无法避免历史的反转。直至去世,他依然未能完全理解,为什么一度巅峰的自己最终会走向如此结局。这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野心和政治斗争的故事,更是中国近现代史中一段无法忽视的痛苦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