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近年来,一股新潮流悄然兴起,许多人开始对历史人物进行重新审视。其中,最有趣的观点之一便是将李世民与两位明君——杨广和李建成进行比较。尽管杨广为后世留下了一些利好的政策,但他在短短几十年内便挥霍了父亲李渊留下的丰厚家业,单凭这一点,恐怕不能称其为明君。
李建成同样具备文武双全的素质,但与李世民相比,确实不及。有人认为李建成的军事成就其实与李世民相当,这个说法引发了不少争议。回顾历史,李家军首次出征西河郡时,两兄弟同心协力共赴战场。然而,渡过黄河后,李建成被李世民带在身边,让李世民独自指挥军队向西行进,汇合在关中的女儿,共同攻占长安。这一安排,不禁让人思考:若李建成真有过人之处,那么担任统帅的恐怕应是他。一路之上的功名利禄,将更有助于他的声望。
当时李唐的军事力量并不强大,仅有两三万人,而一旦分兵,战斗力更是减少。这种情况下,决策显得格外谨慎,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因为李建成被视作继承人,君子应当不立于危墙之下。然而,李渊都已亲自出征,又怎能过多在意继承的问题?归根结底,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更为突出,他能够在风险中实现损失最小化及利益最大化,这从后来的结果也得到了验证。
当然,李建成后来还是获得了带兵的机会。在义宁二年的东征中,尽管关于这次战役的记载寥寥无几,很多人对此产生了各种猜测,称李建成领导下本可攻下洛阳,奈何关中形势不稳而选择退兵。真的是这样吗?简要回顾已有的少量记录,李唐军队的发展仅仅局限于攻克新安和宜阳这两个地方,虽然与洛阳不远,但这些地盘只是在洛阳的西方,洛阳城内还有残存的隋军,而城外则是李密的瓦岗军和王世充的江淮军。古代攻城并非仅靠接近就能攻陷。
后来的张巡告诉我们,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是多么艰难。如果李唐真想攻打洛阳,就必须先消灭李密和王世充,围困洛阳,使其粮草断绝才有机会攻下城池。(后来李世民成功攻陷洛阳以及李唐征服长安都需要经过包围才能得手。)在行军过程中攻下的城池大多缺乏抵抗力度,而收复这些城市的过程中,李世民也获得了不少的表扬机会。
接下来提及李建成屠杀投降的盗贼,战斗力几乎微乎其微。法律问题另一面则是李建成发动的第二次对刘黑闼的征讨。刘黑闼本是个坚韧不拔的角色,起初随窦建德起家,然后获得了众人的支持,但在李世民的冲击下,他已经受了一次重创。此次李建成的出征,则是彻底终结了刘黑闼的势力,很多人于是认为李建成要明显强于李世民。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刘黑闼的夏军主力早已被李世民铲除,当他逃到突厥时,麾下也仅剩千余人,几乎可以说脊梁已断。倚仗突厥的兵力回归又能指望什么呢?那些最为凶悍、不怕死的战斗员早已战死,而剩下的不过是些缺乏忠诚度的雇佣兵,这样的将士怎能被认为比李世民更具战斗力?
在治国理政方面,更无需多言,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便是他治国能力的明证。而李建成又能拿出什么样的成就呢?除了空有一些宏伟设想,怎能以此就认为他优于李世民?客观而言,李建成确实是位宽厚之人,但若说他的能力强于弟弟,多少显得有些单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