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上最强的两个道德完人
在王安石的背后,不得不提到司马光。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正是“司马光砸缸”的那个司马光。是的,别搞错了,这个故事的重点是“砸光”,不是“砸缸”。后面我会讲,司马光可不仅仅是砸了一个缸,他在历史上所做的事情更大、更深远。
为什么提到王安石,就得谈到司马光?这两个人,正好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谜团的主角之一:究竟是谁让北宋走向灭亡?有的说是王安石。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的变法改革,虽然初衷是让国家富强,但也暴露出种种弊端,导致了不少社会问题,甚至孕育了一批政坛投机者,最终埋下了北宋灭亡的隐患。明代杨慎就曾在《铅丹录》中直言,王安石是“古往今来第一小人”,他的变法堪称是送命符。
另一些人则认为,北宋灭亡的罪魁祸首是司马光。司马光接任后,抛弃了已经取得一定效果的王安石新法,打破了改革的成果,甚至又制造了一批新的政治投机者,推动了北宋的垮台。比如,一代大儒王夫之愤怒地说:“北宋灭亡,始于司马光。”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对立,不仅涉及到变法与保守之间的巨大分歧,也牵涉到社会变革、国家命运的大问题。究竟是谁该为北宋的灭亡负责呢?
2. 两个道德完人的“分道扬镳”
王安石和司马光,虽然道德品行上几乎无可挑剔,两人自年轻时便是学术界的翘楚,并且有着相似的品德和人生轨迹。他们都从少年时代便才华横溢,都是文坛的骄子,早早地声名鹊起。王安石16岁便受欧阳修的青睐,司马光7岁便能背诵《左氏春秋》。他们的政绩和学术成就,也令大宋官场为之侧目。
然而,虽然他们的私交很深,私下里彼此惺惺相惜,但在政治立场上,他们却如同两条平行线永远无法交汇。王安石推行的变法和司马光坚守的保守路线,成为了北宋政治的主流争论。他们各自代表了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王安石推行改革,希望通过开源节流来增强国家实力,而司马光则坚守节流之道,认为应通过减少开支来治国安民。两位道德完人在政治上的分歧,注定让他们的关系进入了死循环。
司马光起初对王安石的改革并没有完全反对,甚至在一度有人弹劾王安石时,他还曾为其辩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安石的“青苗法”等措施让司马光彻底无法接受。青苗法让官府为农民贷款,虽然表面上看似有益农民,但司马光认为,这会导致基层官吏趁机牟利,反而压迫百姓。更重要的是,这种政策触及到了司马光心中关于“国家不应和百姓争利”的底线。
为了表明立场,司马光公开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最终选择辞去官职,远离权力中心。这一选择,实际上是为了远离一场政治风暴,避免成为争议的焦点。他在地方任职时,便专心于自己的学术研究,最终花了15年时间完成了史学巨作《资治通鉴》。
3. 道德完人的高招
即使远离权力中心,司马光的道德观和政治智慧依然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资治通鉴》不只是一本历史书,它展现了他对国家兴衰的独特洞察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公元1084年,司马光终于完成这部巨著,并因此获得了宋神宗的高度评价和提拔。就在他准备重新进入政坛时,宋神宗突然去世,继位的是年仅十岁的宋哲宗。虽然新帝年幼,实际权力掌握在他母亲皇太后高氏手中。
皇太后高氏反对王安石的变法,一心想要废除新法,而司马光恰好成了她的重要依赖。为了推翻新法,司马光利用了巧妙的策略:以皇太后的名义废除新法,避免了“儿子废除父亲政策”的道德困境。这种政治高招,凸显了司马光在道德和政治上的双重智慧。
4. 谁能真正做道德完人?
即便是道德完人,在治国理政时也面临着无法逃避的挑战。司马光最终实现了他废除新法的愿望,但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代价。为了废除新法,他不仅摧毁了王安石推动的改革成果,还重新启用了那些在改革期间被贬谪的官员。这其中,蔡京等政治投机者得以重新获得权力,进一步加剧了北宋官场的腐化和内耗。
通过废除王安石的改革,司马光试图恢复一个“仁政”的大宋,但事实上,这种做法进一步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随着新法的废除,宋朝的国库再度空虚,百姓和官员面临更加沉重的负担,国防实力也日渐衰弱。这一系列操作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5. 道德完人的悲剧
从北宋灭亡的历史过程来看,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位道德完人,虽各自有高尚的品德,但由于过于固守自己的道德信条,导致了国家在两次激烈的政治变动中遭受了沉重打击。王安石的改革虽然有其局限,但他提出的富国强兵目标却在当时至关重要;而司马光废除新法的举动,不仅打破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支柱,还让北宋的政治局势愈发动荡不安。
在封建社会,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两位道德完人从个人品德上几乎无可挑剔,但他们的过于激进的政治行动,最终导致了一个衰弱的国家陷入了更深的危机。
6. 司马光的诗与历史的沉思
尽管司马光并不以诗词见长,但他在文学上的才华依旧不可忽视。其诗作《永济渡》二首之一,便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思维和境界。在诗中,清波、白鸥、静林、啄木等景象交织,构成一幅恬静的自然画卷,给人以心灵上的宁静。司马光的诗歌,或许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历史的启示,那就是: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最终我们都只能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