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大臣上朝时的站班顺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冷门知识,许多历史文献中并没有详细记录,甚至在清代宫廷影视剧中也很少涉及到这一话题。最近,御史在翻阅《清稗类钞·爵秩类》时发现了一些相关的记载,借此机会,御史与各位探讨了一下清代大臣如何排班上朝的问题。
清代皇帝一向以勤政著称,每天都有固定的起床时间,通常天不亮就会开始视朝。然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视朝与上朝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明代时,皇帝上朝是有固定要求的,每天都必须上朝,尤其是朱元璋和朱棣两位皇帝,他们几乎能做到每日一朝。但从宣宗以后,皇帝已经无法做到每天上朝,直到嘉靖时期,皇帝不临朝几乎成为常态。上朝是非常严谨的一项仪式,通常在乾清宫举行,节假日则会在太和殿进行。
清代的皇帝同样勤政,但制度上并未强制要求每天在乾清宫上朝。从康熙时期开始,皇帝实行了御门听政制度,每年365天几乎没有中断。虽然御门听政不像乾清宫那样正式和隆重,但它却更为随意。雍正帝时期,皇帝搬到养心殿,开始每天早晨定时召见军机大臣和各部院堂官。所以,雍正以后,早朝的形式变成了较为简单的召见,除非是重大节庆日,其他日子在京的中下级官员基本上不需要早朝。
对于清代的朝会制度,御史只作了简要的概述,虽然不够详尽,但基本框架却不难理解。在正式的朝会中,大臣们的排班问题如何安排呢?
在封建制度下,爵位和官职是决定大臣上朝排位的主要依据。明代上朝时,首先依据爵位排座,国公自然排在前面,之后才是品官。清代则相对复杂,由于许多宗室王公都在朝中担任重要职务,他们的地位通常是最高的。因此,亲王和郡王往往排在第一位。然而,亲王和郡王是否必须上朝并非固定,而是依据实际情况而定。自乾隆以后,出台了政策,宗室王公不得在朝中担任要职,不能进入军机处,也不得分管部务。因此,亲王、郡王只有在皇帝登基、大婚、寿辰等重大庆典时才会上朝,平时则不必参与常朝。因此,从乾隆朝到道光朝,排在第一位的未必就是诸王。
高爵位的公侯伯等高级贵族通常排在第二位,但这也要看情况。如果某公爵仅仅是领取俸禄,而没有实际职务,他就无需上朝。若公爵同时担任大学士或军机大臣,他的排位便会在诸王之后,位居第二。
排在公爵之后的便是品官的排班。康熙时期,清朝对品官的站班有了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领侍卫内大臣排在第一位,紧接着是内阁大学士,再次是六部尚书。军机大臣虽然不是品官,但担任此职的大多原职是大学士或六部尚书。按照规矩,兼任军机大臣的大学士会排在普通大学士之前,而兼任军机大臣的尚书则会排在普通尚书之前。
在雍正九年,发生了一个例外。那时,傅尔丹受到雍正帝的宠信,他的爵位是三等公,同时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兼吏部尚书。按照常规,傅尔丹应该排在大学士、军机大臣以及吏部尚书张廷玉之后。但傅尔丹非常谦虚,明白自己资历尚浅,便不敢在朝会上排在张廷玉之前。张廷玉也深知朝廷规矩,推辞不就。最终,雍正帝下令,决定让张廷玉居前。这一案例表明,虽然大臣们的排班有着固定的规则,但实际情况中,由于资历、威望以及皇帝的偏爱,大臣的站位有时会发生变化。
大学士以下,各部尚书的站位更加复杂。清代的尚书不仅有满洲人,也有汉人,且部分尚书兼任大学士和军机大臣。按照朝会的排班原则,满洲官员通常排在前面,汉人官员则排在后面。在这其中,若某部的大学士是汉人,但其他部门的满洲尚书仍然排在前面。
至于其他官员,如都察院的侍郎或各部的院堂官,排班则较为简单,完全遵循满洲官员优先的原则。驻京的武职官员,大多为八旗人,他们的站位也是依据品级高低排列。
至于皇帝在乾清宫召开的朝会,参加者需达到什么品级呢?虽然文献中并未明确说明,但根据经验推测,文官至少应为四品以上,武官则需为三品以上。而像郎中、员外郎这些较低品级的官员则无法参与普通的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