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东野为了加强战斗力,组建了包括11纵在内的多个主力纵队。为了确保各级领导干部的稳定,总部决定对人事进行调整。在这次调动中,万毅被任命为司令员,刘兴元担任政委,唐凯则成为副政委,吴瑞林负责副司令职务。此外,还从其他部队调来了多位师长以增强各师的领导力量。
在后方医院进行康复疗养的第三纵队第九师的师长徐国夫,被唐凯提名为新成立的师长。唐凯此前是第三纵队的副政委,对徐国夫的能力十分了解。他作为在战斗中锻炼出来的老兵,在冬季攻势期间由于健康状况不佳而离开了前线,前往后方进行休养。在他康复期间,听闻第五纵队的消息,这让他颇感惊讶。毕竟,其他战区还未设立第五纵,而东部队一开始也没有安排这一个别号。前四纵与第六纵之间并无明确的编号限制,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常规,因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徐国夫的调动被视为对第三纵队的一种削弱。第三纵队是一支拥有辉煌战斗历史的老牌部队,由韩先楚指挥,屡次打响重要战役,各师的指挥员们竞相参战,这种激昂的战斗精神令人倍感欣慰。唐凯根据总部的指示,必须在人员和武器上的要求去找徐国夫进行谈话。徐国夫对此些许意外,因为他并不缺少用人之处,第三纵队的司令还在期望他回归后担任纵队的参谋长。如今却要他去第五纵队参战,这支地方成立后尚需磨练的部队是否真的合适呢?
最终,是什么促使他同意调动呢?徐国夫调任至第五纵队,成为该纵队的主力师的师长。在第三纵队战斗时,他的部下邓岳必须面对某种不满,对方单位常常抢占主攻的机会,他也曾向韩先楚反映过这件事情。而这次能加入第五纵队的战斗,情况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当然,上级的抽调是不可拒绝的。
第五纵队成立后,部队进行了思想与军事上的整顿,目标是为即将到来的艰难战斗做好准备。当辽沈战役打响之际,鉴于整体的战斗水平,第五纵队所承担的任务相较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七、第八、第九及第十纵队并不显著,尤其是与第十纵队负责的虎山和黑山线相比。
辽沈战役结束后,部队进入华北地区,虽然第五纵队在丰台战役中表现突出,却未能参与天津的攻坚战,主要负责攻城的仍然是锦州部队,而第五纵队缺乏大规模攻城的实战经验。
在平津战役过后,四野的主要力量持续向南进军。第42军在进入河南后并没有向南移动,而是留下进行剿匪行动。正是在这时,徐国夫被调往湖南负责警卫工作,偶然间遇到了老部队的政委。在政委的强烈劝说下,希望徐国夫能重返部队。对徐国夫而言,这实在是个矛盾的局面,他对新部队有了一定的情感,而对老部队的感情则更深厚。
更为关键的是,第40军在中南地区有作战的机会,而第42军主要还是负责剿匪。究竟是哪个因素打动了他,这就不得而知了。不过,他心中仍有顾虑,毕竟在第40军中,师长并不缺乏,挤走谁都让人感到为难,毕竟那些都是曾经并肩作战的好友。政委向他保证,只要他愿意回归,其他一切问题都可以不予考虑。
如此一来,徐国夫在一次外出执行任务的过程中,重返了旧部队。然而,第42军的首长对此是如何看待的呢?从作战任务的角度来看,第42军的压力并不算大,而第40军则将要进行对敌方白崇禧的战斗,任务十分重大。昔日他被调离的理由模糊不清,如今又是突然被召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