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子玉
东吴的建立始于孙策的武力,但真正使江东站稳脚跟并完成江东化的,是孙权的努力。孙策去世后,孙权接手父兄的事业,恰逢东吴面临的最大挑战。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临终时托付给张昭:“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孙策这番话,绝非对张昭的试探,而是对江东现实的无奈表达。孙氏家族在江东的立足仍不稳固,而江东的世家大族对孙氏的存在持排斥态度,不肯与之合作。
孙策深知江东形势的复杂和严峻,甚至向张昭提议:“若实在难以在江东立足,不如回淮泗另寻出路。”
由此可见,孙策去世时,孙氏家族面临的最大考验,便是如何在江东立足。
如果深入分析,孙氏家族当时面临的困境可分为三大难题:
首先是山越问题。山越自孙策渡江起便成为东吴的沉重负担,孙权继位后,更将大量精力投入到镇压山越的战争中。山越的威胁不容小觑,这不仅使东吴错失了干涉刘表政权的良机,甚至在夷陵之战后也未能乘胜追击蜀汉,山越问题可谓是东吴扩张的沉重负担。
其次,江东的世家大族对孙氏家族的强烈排斥和武力抵抗,成为东吴立足的另一大障碍。孙氏并非出自江东的世家,孙策又是袁术的部将,许多世家把孙策视为外来者,甚至为敌。
例如,在孙策攻占庐江并屠戮陆康及陆氏家族数十人的事件中,孙策显然做出了激烈的反应,这不仅是对陆氏家族的打击,也直接挑战了整个江东世族的利益。
孙策的强势打开了江东的大门,但他同时也与江东的世家形成了死敌关系,局势复杂,步履艰难。
孙策所面对的第一个挑战便是江东世族的反抗,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会稽的周氏兄弟的抵抗。周昕虽然没有官职,但仍然带领家族兵力抵抗孙策;即便是孙策父亲孙坚的旧部王晟,也毫不犹豫地参与到对抗孙策的战斗中。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孙策决定果断出手,对许贡、盛宪、周昕、王晟等一系列江东世族进行血腥报复。这一系列举措导致孙策与整个江东的世族彻底决裂。
这些江东士人阶层的态度也充满敌意,有的选择逃避,有的采取旁观态度。譬如,许靖、桓晔、袁忠等人,在孙策进军江东之前便已逃亡。而一些像鲁肃、诸葛瑾等人,尽管最终选择暂时留下,但仍始终保持对孙策的距离。
总结来看,孙策去世时,孙氏家族在江东没有稳固的根基,前途未卜,随时可能面临崩溃。
那时的孙氏家族仍处于创业阶段。
由于孙策的逝世,孙氏家族的重担落到了年长的弟弟孙权肩上。然而,孙权缺乏足够的军事功绩和声望,面对江东复杂的局势,显然无法延续孙策以武力开疆拓土的作风,必须与江东世族展开合作,才能继续稳固政权。
孙氏家族的基本盘淮泗集团,在江东不过是少数派,且在面对人才匮乏的局面时,其影响力远不如江东世族,因此,孙权意识到与江东世族为敌并非长久之计,必须通过合作获得生存和发展。
换句话说,无论是孙权个人的能力,还是东吴内部面临的剧烈矛盾,现实都要求孙权走江东化的道路,使孙氏家族能够扎根于江东。
孙策在临终时对孙权的告诫:“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不仅是对孙权能力的肯定,更是在告诫他:只有与江东世族合作,才能确保孙氏在江东立足。
孙权继位后,迅速着手展开与江东世族的合作策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孙权首先吸纳那些对孙氏政权持观望态度的士族,然后通过孙氏家族和士人阶层的结合,进一步吸引江东世族的支持。
在周瑜和张昭的帮助下,那些原本寄居在江东的士人阶层逐渐对孙权的统治表示认同,并加入了孙权阵营。在士人阶层的示范下,江东世族也开始放下成见,逐渐与孙权政权接触。顾雍和陆逊的加入,标志着江东世族开始认可孙权的政权,顾雍成为吴王孙权的丞相,陆逊更成为吴军统帅,指挥成功打赢了夷陵之战。
然而,这种表面上的合作关系并不稳定。当曹操的军队南下时,江东的世家几乎一致劝孙权投降,因为曹军的强大让他们认为,只有附庸曹操才能保全家族利益,确保自己的地位。
这表明,江东世族在利益面前的立场十分明确,他们始终对孙权的政权心存怀疑。孙权为了增强内部抗曹的决心,与刘备结盟,坚定了东吴的抵抗意志。
赤壁之战胜利后,东吴成功化解了生存危机,同时也击退了江东世族对政权的最大挑战。
东吴创业虽然看似顺利,但实际上,孙策和孙权所面临的内部矛盾远比外部战争更为复杂,尤其是在孙策去世,孙权继位之际,东吴内部的局势最为危险。
幸运的是,孙权作为一位出色的管理者,成功完成了孙氏政权的江东化,稳固了东吴的政权,使其与曹魏、蜀汉形成了稳定的三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