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今天的话题前,咱先简单唠唠 “澶渊之盟”。这可是北宋和辽国在 1005 年签的一份重要协议,它直接让宋辽之间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平。不过今天咱不聊这协议本身,而是把目光聚焦到协议签订前,看看当时的契丹,日子到底过得咋样。您瞧好了,这里面的事儿,可远比咱想象的复杂。
契丹,也就是后来的辽国,在北宋那会儿,那可是北方一霸。可谁能想到,在 “澶渊之盟” 前,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咱先从内部说起,契丹虽说建立了政权,可部落制公选的老传统,一直影响着帝位传承。几乎每一任皇帝,都得面对皇族其他成员的反叛挑战,这内斗啊,就没停过。一直到辽国快灭亡了,这情况还在继续。比如说 1115 年冬天,天祚帝带着大军去讨伐女真,结果后方就有人想拥立他叔叔耶律淳当皇帝,发动叛乱。您瞅瞅,这内部都乱成啥样了,自己人都不消停,这国家能安稳吗?
再看看外部,契丹周边的麻烦也不少。先说东面的高丽,那可是个硬茬。契丹一直想把高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可高丽哪能轻易就范。澶渊之盟五年后,契丹实在忍不住了,兴兵四十万去进攻高丽。您猜怎么着?愣是没搞定。这就意味着,契丹在东面始终得保持高度警惕,时刻防备着高丽,精力都被分散了。
西边呢,契丹和党项结盟,本想着一起对付北宋,可他们之间也不是铁板一块,时不时还兵戎相见。您说这事儿闹的,盟友都不省心,契丹这日子能好过吗?
还有长城以北的奚人和渤海人,他们只是表面上臣服于契丹,实际上一直有自己的小心思,处于半独立状态。一直到 11 世纪初,也就是澶渊之盟前后,才勉强被纳入契丹的政治体系。这就好比家里养了两只不太听话的猫,看着是在一个屋檐下,可心里各有各的想法,契丹得时刻盯着,生怕出乱子。
长城以南呢,住着不少汉人。这些汉人虽说给契丹带来了新的财源,可契丹人心里也犯嘀咕啊,就怕这些汉人哪天一不高兴,又投降北宋了。毕竟北宋才是汉人的政权,契丹人在统治上,始终存在猜疑。这就好比你接手了一家公司,里面的老员工都是原来老板的人,你能放心吗?
说到这儿,您可能要问了,既然契丹面临这么多麻烦,为啥还在 1004 年发动了对北宋的大规模进攻,也就是景德、澶渊之战呢?这里面啊,其实有深层次的原因。当时,契丹的领导层发生了巨变,萧太后和韩德让成了一家独大的存在。他们发动这场战争,可不单纯是为了扩张领土,更重要的是,想通过对外用兵,对内树立权威。对外呢,要从北宋手中收回关南之地;对内呢,要让大家知道,朝廷才是最强的势力。所以,这场战争,契丹输不起。
可这场战争的过程,也并不顺利。辽军虽然一路南下,饮马黄河,可在战场上,他们并没有占到太多便宜。比如在瀛州,辽军就遭到了宋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而且,辽军孤军深入宋地,后勤补给困难,还担心被宋军侧翼包围。更要命的是,他们的主帅萧挞凛,竟然被宋军的远程飞箭给射死了。这一下,辽军上下士气一落千丈。
再看看北宋这边,虽然一开始主和派占了上风,有人主张迁都金陵,有人主张迁都成都,宋真宗也很纠结。但在寇准等主战派的坚持下,宋真宗还是决定御驾亲征。当宋真宗出现在澶州城头时,宋军士气大振。这时候的战场形势,其实对宋军非常有利,辽军已经陷入了困境。可宋真宗呢,还是一心想着求和,最终双方签订了 “澶渊之盟”。
从这一系列事儿来看,在 “澶渊之盟” 前,契丹和北宋其实都在硬撑。契丹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又有强敌环伺,发动战争也是无奈之举;北宋呢,面临着契丹的军事压力,国内又意见不一,也是焦头烂额。这场 “澶渊之盟”,与其说是某一方的胜利,不如说是双方在当时形势下的一种妥协。
好啦,今天关于 “澶渊之盟” 前契丹处境的事儿,就跟大家唠到这儿。如果您觉得这内容有意思,别忘了动动您的发财小手,点赞关注一下,祝您往后的日子财源广进,万事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