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樊之战中,庞德为了报答曹操的知遇之恩,奋勇出战,甚至在战场上抬着父亲的棺材,他发誓要挫败关羽,削弱关羽的威名,特别是要打击关羽在南征北战中的声势,挫败其“关某三十年之声价”。这一消息迅速传到了关羽耳中,令他勃然变色,长须飞舞,心中愤怒至极。他认为庞德不过是一个竖子,竟敢如此轻视自己,简直是自寻死路。关羽决定亲自去会一会庞德,并发誓要亲手斩杀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敌人。
然而,关平认为父亲关羽此举有些过于紧张,他觉得自己足够有能力应对庞德的挑战,愿意代父出战。如果自己无法取胜,父亲再上场也不迟。关羽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同意让关平去试一试,若能斩敌当然好,若未能击败庞德,也无妨。
关平带着刀上马,指挥军队迎战庞德。他没有拖泥带水,先声夺人,大声斥责庞德为“背主之贼”。庞德曾是马超的副将,但马超投降了刘备,而庞德却投奔了曹操,背叛了马超,因此关平称他为“背主之贼”。庞德原本打算挑战关羽,没想到遇到的是关羽的儿子,他对关平并未放在眼里,认为此子不过是一个“疥癞小儿”,于是出言不逊,要求关平召父亲关羽前来。关平愤怒不已,挥刀冲向庞德,两人展开激烈的对决。
庞德与关平的刀光剑影持续了整整三十回合,两人始终未能分出胜负。最终,双方各自退回营地,暂时休战。
表面上看,两人似乎旗鼓相当,但实际上,经过三十回合的交手,结果已经暗中显现。如果再多打三十回合,庞德很可能会彻底击败关平。在这方面,关羽、庞德、关平三人心中都清楚。关羽得知关平与庞德战成平手后,并没有为儿子的表现感到高兴,而是愤怒万分。他不仅未因儿子能够与庞德对抗而欣慰,反而认为关平如此表现未能充分显示关羽的威名,于是把攻打樊城的任务交给了廖化,自己则亲自前去迎战庞德。
关平见到父亲后,便详细叙述了交战的过程。关羽听后,已经对庞德的战力有了初步的判断。随即,关羽与庞德在两军阵前对骂了一番,正式开始了对决。两人武器相同,都是刀,战斗异常激烈,打了整整一百多个回合,始终未分出胜负。场面激烈,观战的士兵们都被这场激斗吸引,紧张地注视着每一个动作,不敢轻易眨眼。
经过这场大战,关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庞德的战力,他认为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关羽给予庞德这样的评价,足以见得庞德的刀法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能得到关羽如此赞赏的,整个三国中,除了黄忠,恐怕再难找出能与之媲美的刀法高手了。关羽此时已经对庞德的战斗能力心中有数,他也知道关平的实力,因此他能够预判庞德若继续出手,关平将难以抵挡。
而庞德的目标其实并非关平,而是关羽。他与关平对决的三十回合,并非完全为了战胜关平,而是为了通过与关平的交手来探测关羽的刀法,为接下来的对决做准备。庞德通过与关平的较量,逐渐领悟到关羽的青龙偃月刀的刀法,心中已有了进一步的战术准备。
关平虽然拼尽全力,和庞德打了三十回合平手,但他心知肚明,再继续下去,自己很可能会被庞德击败甚至斩杀。关平虽然年轻有为,但与父亲关羽相比,无论是经验还是技艺,都差了不止一筹。如果他与关羽真正单挑,恐怕坚持不了三十回合。而庞德能与关羽战斗百回合,毫不落下风,足以证明他与关羽同为顶尖的猛将。因此,关平深知自己和庞德的差距,再与庞德继续对战,结局只会是败北。
总结来说,庞德虽然是后起之秀,但他的战力却丝毫不逊色于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庞德与关羽打了超过一百回合,并且第二天又成功射中关羽的左臂。与关羽交手前,庞德已三十回合战平关羽的儿子关平。庞德若再与关平打三十回合,完全有可能以更大的优势击败关平,甚至斩杀他。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