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秋的国际外交舞台上,法国总统马克龙抛出的一个提议让全球哗然。这位深陷国内政治困境的欧洲领导人,正积极推动邀请中国参加2026年法国主办的依云G7峰会,甚至考虑让这个传统西方俱乐部正式扩容为G8。消息传出后,德国方面表达了原则性支持,爱丽舍宫也对外释放信号,称希望与能助力解决全球失衡的主要新兴国家加强接触。与此同时,马克龙计划于今年12月访华的消息也在推进中,中国驻法国大使邓励明确表示访华“无重大障碍”,双方正在协调合适时间。看似热络的外交互动背后,英媒却泼来一盆冷水,有英国媒体直言中国对欧洲的态度带着明显“轻视”,部分中方学者甚至质疑欧盟能否撑到2035年,这种论调让本就复杂的中欧关系更添几分微妙。

G7这个曾经的全球权力核心,如今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上世纪80年代,G7成员国GDP占全球总量的70%,凭借这一压倒性优势,这个精英俱乐部一度拥有左右全球秩序的能力。时过境迁,最新数据显示其全球GDP占比已跌至44.3%,新兴经济体的崛起让这个西方小圈子的代表性严重不足。马克龙的邀请看似大胆,实则是无奈之举。他的国内支持率早已岌岌可危,超过一半的法国受访者曾要求他立即辞职,政坛分裂、政策推行受阻的困境让他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国际舞台,试图通过扮演“全球领袖”角色转移国内焦点。更现实的是,G7自身早已陷入内耗泥潭,2019年法国主办峰会时就未能发表联合公报,2020年更是因美国冷淡而直接取消,这个曾经的“权力盛宴”如今只剩下尴尬的体面。
英媒抱怨中国“瞧不上欧洲”并非空穴来风,但根源恐怕要从欧洲自身找起。欧洲喊了多年“战略自主”,却始终摆脱不了对美国的依赖。俄乌冲突中,欧洲为配合美国战略停购俄罗斯能源,转而以高价进口替代能源,还高调掠夺俄罗斯海外资产,最终却被美俄双双排除在冲突解决谈判桌外,沦为名副其实的“冤大头”。安全上依赖美国的同时,经济上又频频对华犯错,一边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7%-35.3%的反补贴税,一边又不得不让大众、奔驰等巨头低头,向中国企业支付巨额资金换取电池、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这种既对抗又依赖的矛盾姿态,难怪会让中方学者产生“欧洲软弱、分裂”的印象。中国如今手握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个更具全球代表性的合作平台,这些机制覆盖范围更广、规则更公平,相比之下,G7峰会的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欧洲的困境远不止于此,所谓的“数字主权”战略更是暴露了其眼高手低的本质。法德联合举办“欧洲数字主权峰会”,喊着要在人工智能、云计算领域摆脱对中美依赖,推行“欧洲优先”政策。可现实情况是,美国科技巨头占据了欧洲云计算市场约70%的份额,欧洲自己力推的“欧洲云”项目迟迟没有进展。欧盟多年前就发布过旨在提升科技竞争力的“德拉吉报告”,但最终落实率仅11.2%,被外界嘲讽为“光喊口号不付诸行动”。更讽刺的是,欧盟一边宣称要自主,一边在关键技术上处处受制于人。瑞士工程软件公司AutoForm的中国业务负责人直言,西方品牌在竞争性软件开发上“基本上都失败了”,却迟迟不愿情感上接受中国技术崛起的现实。这种自欺欺人的心态,让欧洲的“主权梦”注定难以实现。
马克龙的外交豪赌还面临着G7内部的巨大阻力。日本早已把“与中国竞争”写进国家政策,让中国加入G7无异于引狼入室,其内阁官房长官已明确表态对华立场不会改变。美国虽然表面上不反对,但其将G7打造成“新国联”、取代联合国部分功能的野心从未消退,中国的加入会彻底打乱这一计划。德国则陷入两难,经济上离不开中国市场,政治上又不敢违背美国,只能用“原则上支持”这种模糊表述敷衍了事。这些内部分歧意味着,即便中国有意参与,G7也难以形成真正的合作共识,最终可能只是一场流于形式的政治秀。
英媒那句“除非我们学会用筷子”的调侃,看似幽默实则透着心酸。中国并非刻意“轻视”欧洲,而是欧洲的表现实在难以让人产生信任。一个在安全上依附美国、在经济上反复无常、在战略上摇摆不定的地区,如何能成为可靠的合作伙伴?马克龙想要通过邀请中国来重塑G7影响力,却忘了最基本的道理:合作的前提是平等与尊重,而非居高临下的“邀请”。中国从不排斥多边合作,但绝不会加入一个充满意识形态偏见、动辄干涉他国内政的俱乐部。

全球格局早已进入多极化时代,G7的黄昏与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同样不可逆转。马克龙的提议或许能暂时吸引眼球,却改变不了欧洲面临的深层困境。欧洲若真想赢得中国的尊重与重视,与其纠结于是否邀请中国参加峰会,不如先拿出真正的战略自主勇气,摆脱对美国的依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非他人附庸。否则,就算全欧洲人都学会了用筷子,也难以在全球舞台上真正挺直腰杆。国际政治从来不是请客吃饭,没有实力支撑的“邀请”,终究只会沦为国际社会的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