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0月的塔山阻击战,大家或许都听说过。但其中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仍待我们深入挖掘与揭示。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国民党军在塔山阻击战中投入了11个师,而我军则有8个师参与。然而,许多读者可能会认为,在那样惨烈的战斗中,双方近20个师应该都投入了作战。然而,事实上,战场空间狭窄、战斗时间紧迫,真正参与攻防的兵力并没有那么多。
我军在塔山防守作战时,主要由第4纵队的第10师和第12师担任主力防线,至于第11师和周围的第11纵队,则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支援与策应的作用,实际的伤亡并不显著。因此,当总预备队的第1纵队向第4纵队询问是否需要增援时,第4纵队的回答是:“感谢老大哥,但目前不需要。”事实上,第4纵队当时仍有一个几乎完整、未动用的第11师,凭借现有的兵力就能够应对战局。
而国民党方面,尽管号称有11个师参与,实际投入战斗的兵力却并不如数字所示。因为这11个师并未全部投入作战,而是分成了三个主要部分。首先是由第54军组成的锦西和葫芦岛守备兵团,军长阙汉骞担任指挥。这个守备兵团包括了第198师、暂编第57师以及从华北调来的第67师,三支部队的任务是防守锦西、葫芦岛的现有阵地,并通过炮火支援塔山方向的作战。
其中,第198师是美械师,是阙汉骞的基干部队,因此一直紧握在他手中,并未投入其他战斗。暂编第57师则为临时组建,经过多次战斗后已遭遇重创,整体战力较弱。而第67师是华北部队的一支相对较弱的部队,也被指派到守备任务中,以加固锦西、葫芦岛的防线。
第二部分是由第62军的第151师、第157师、第54军的第8师、暂编第62师、独立第95师组成的东进攻击兵团,此外第92军的第21师被列为预备队。需要注意的是,暂编第62师原本是中央军嫡系所抽调的部队,归新6军建制。该师在战斗中一度被歼灭,剩余的一个团仅被留在沈阳,主力部队则运到了锦西进行整补,并临时归第54军指挥。在塔山战役中,这支部队也有参与战斗。
第54军的第8师是美械师,但源自胡宗南系统。按照第54军的惯例,塔山战役应该由第198师负责进攻,但阙汉骞为了保全自己基干部队,仍让第8师参战。第62军的两个师是来自粤军的部队,原本来自华北战场,实力较弱。独立第95师曾隶属于第62军,但因中央军与粤系部队关系紧张,才被单独调出,转为“独立师”进行作战。而第92军中的第21师由侯镜如指挥,尽管该师曾遭遇过严重的损失,但仍有一部分部队被投入战斗。可以说,第21师参战的程度,与我军的第11师相似,基本上并不承担主要作战任务。
因此,在锦西和葫芦岛地区,国民党确实投入了三个师来防守现有阵地,但参与进攻的兵力却有6个师,其中真正担任主攻任务的只有5个师。这样一来,总计9个师,剩下的两个师则没有参与作战。剩下的两个师,到底在哪里呢?
这正是我们接下来的重点。我们不得不提到第三部分的兵力。这一部分的部队并不能算作锦葫守备兵团,也不能归入东进攻击兵团,因为这支部队在塔山作战期间,实际上还在海上。它们的存在,正是蒋中正从山东调来的援军,名为“船运兵团”。这支部队属于第39军,由李弥系统指挥,包括第103师和第147师。
第103师是美械师,装备上有优势,而第147师则是李弥系统在山东培养出的新部队。尽管这支军队未能赶上塔山的主要战斗,但在10月下旬,进攻我第11纵队阵地时,它充当了主力。这一“船运兵团”虽然未能在塔山的激战中发挥直接作用,却在后来的攻势中,成为了国民党军的主力之一。
通过这些细节,我们不难看出,塔山阻击战的兵力部署复杂,很多部队并没有参与战斗的主攻,而是在外围支援。无论从历史的层面,还是战术的视角来看,这场战斗都是一次充满变数和意外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