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章帝刘炟(dá)是历史上备受称赞的帝王之一,然而他也有一大失误,就是再次陷入了历史上多次出现的“任人唯亲”的困境——外戚专权的泥潭。这个陷阱并非全新的问题,历史上西汉的皇帝就曾因外戚权力过大而陷入困境,最终致使西汉灭亡。东汉刚刚从这个困境中脱离不到40年,而他父亲汉明帝一生致力于防范外戚干政,明确规定“外戚不得封侯,不得参与朝政”,可见这个问题对汉明帝而言极为敏感。那么,作为一位深受百姓喜爱的好皇帝的汉章帝,为什么他没能吸取父亲的教训呢?
首先,汉章帝的出发点有些特殊。事实上,汉章帝的母亲并非亲生母亲,而是马太后。马太后并未能生育,汉明帝为讨好这位宠爱有加的宫女,将贾贵人生下的刘炟当亲儿子来抚养。正因如此,刘炟得以成为太子,最终顺利继位。马太后对他的养育如亲生母亲一般,含辛茹苦,对他也有着深厚的感情。因此,作为皇帝的刘炟从情感上来说,理应报答这位“母亲”的恩情。这种情感上的牵绊,使得他即便继位后,也未能像父亲那样严格打压外戚势力,反而给他们许多权力。要成为一位好皇帝,不仅仅需要治国理政,还要懂得报恩与对自己亲近之人的照顾,这也就是汉章帝在一开始未能防范外戚权力扩张的原因之一。
其次,汉章帝在选择支持外戚时,还存在着一个现实需求——作为一个新的领导者,他需要一批忠诚且可靠的人来帮助他稳固政权。虽然皇室子弟与文武大臣也能为他效力,但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权力竞争——争夺皇位、争夺大臣职位的竞争,往往使得这些人无法完全信任。相比之下,外戚的作用更加直接,且在朝中有较强的依赖性。一旦皇帝更换,外戚的地位自然会随之发生变化。虽然历史上也有像王莽、杨坚这样的外戚掌权的极端例子,但大部分外戚还是相对忠诚,不会急于夺权。因此,汉章帝在初登大位时,将自己的信任寄托在了马太后家族身上,试图通过外戚来巩固自己的皇权。
然而,汉章帝的信任却未能带来应有的回报。与汉明帝通过亲弟弟东平王刘苍来制衡外戚不同,汉章帝可依赖的亲信几乎只有马家。尽管如此,汉章帝也没有完全放任马家,而是在继位后,迅速通过晋升马家的三位舅舅马廖、马防、马光等人来拉拢他们。这些外戚在汉章帝的支持下迅速登上了官场高层,他们的权力也随之日益膨胀。尽管马太后曾一再声明“马家不能封侯、不能奢侈”,但是在外部压力和皇帝的纵容下,马家最终还是得以封侯,并且迅速在各地扩展了势力。
尽管马太后拒绝了封侯的提议,但随着马防平定了西北的羌乱并获得了军功,汉章帝的态度发生了改变,终于同意让马家兄弟封侯,令他们在朝中享有了越来越大的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马家兄弟不仅参与了政务,还在地方上拥有了极大的控制权,他们的行为也日益骄奢淫逸。此时,汉章帝在“任人唯亲”上表现出明显的放任态度,尽管外戚专权的迹象逐渐明显,他仍未加以干预。
随着马太后的去世,新的外戚——窦家开始崛起。窦皇后是汉章帝最宠爱的人,她的家族——窦家,很快就取代了马家,开始在朝中大肆扩展权力。窦皇后同样没有生育,因此她将自己的亲戚——梁贵人的儿子刘肇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子,并将其立为太子。由于太子刘庆的母亲宋贵人与已故的马太后有亲戚关系,随着马太后的去世,刘庆失去了靠山,窦家随之发力,开始设计陷害宋贵人,并使刘庆被废除,刘肇顺利登上太子之位。
这一系列的权谋斗争最终使得刘炟的亲信失去了原本的光环,窦家成为了新的权力核心。随着窦家在朝中权力的膨胀,他们的行为也逐渐变得更加狂妄,甚至不顾皇室的权威,抢占了皇帝亲姐妹的豪宅。面对窦宪的猖狂,汉章帝虽然愤怒,却也未能有效制止,最后只得对窦家予以警告,然而这一系列的纵容已让窦家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汉章帝的过世,标志着东汉王朝的一个新时代的开启——外戚的专权达到了顶峰,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年幼的皇帝继位,东汉政权的稳定性逐渐崩塌。汉章帝虽然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帝王,但他在任用亲近之人、过度纵容外戚等方面的失误,最终使得东汉王朝走向了没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