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时期,唐玄宗李隆基将诸葛亮列为武庙十哲之一,尽管诸葛亮一生从未持刀上阵,且似乎与名将无关,然而他却在名将的行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奇怪的是,真正的五虎将——赵云、马超和黄忠等名将却并未被列入其中。难道这些威震四方的猛将还不如那位手无缚鸡之力的军师卧龙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人物的历史表现,再探讨唐朝皇帝选择名将的标准。
首先,马超未能进入唐玄宗的“法眼”是有道理的。根据《三国志》记载,马超被认为是一个不孝的儿子,甚至亲手害死了自己的父亲。历史上,为了拉拢马超,曹操曾任命马超的父亲马腾为许昌的官员,然而马超与韩遂联合攻打曹操,这直接导致了马腾被曹操杀害。显而易见,马超明知自己的父亲已经在曹操手中,却依然发动攻击,几乎是自掘坟墓。这种不忠不孝的行为显然与儒家的“忠君孝父”思想背道而驰,因此他不可能被选入武庙十哲。
接着来看赵云,尽管《三国演义》将赵云描绘得几乎无所不能,历史上他却并没有像传说中那样被赋予过多的重任。正史中,赵云的主要职能是保护刘备的家眷,类似一个随时待命的贴身保镖。尽管他参与过汉水之战及北伐,但他在军事上的表现并未达到真正的大将水准。正因为如此,赵云也未能跻身武庙十哲。
至于黄忠,虽然他在历史中的战功显赫,尤其是在长坂坡一战中,他亲手斩杀了夏侯渊,展现了惊人的武力。黄忠不仅年纪已高,却依然勇猛如年轻时,可谓“宝刀未老”,堪称逆袭老将。然而,他在正史中的表现相比《三国演义》较为平淡,尤其在史书中记载不多,因此唐朝的统治者可能没有特别看重他的军事成就,未将其列入名将之列。
再看看诸葛亮。这位蜀汉丞相一生未曾亲手杀敌,甚至连一把刀都难以拿稳。他的军事才能虽表现在运筹帷幄、指挥战争上,但缺少亲自上阵杀敌的事迹。可以说,他的武力远逊色于那些猛将,然而诸葛亮却能被列入武庙十哲,这似乎颇为矛盾。其实,武将的类别并非只有力量型和战斗型。例如,许褚、典韦等属于猛将,他们以单纯的武力和勇猛为主要特点,战场上所向披靡;而白起、廉颇等则是智勇双全的战神,他们不仅精通武艺,还擅长军事策略;再比如孙武、姜子牙等人物,他们并不擅长战斗,但凭借卓越的智慧和策略,能够指挥三军,打败强敌。诸葛亮正是属于这类“谋略型”武将,他凭借非凡的智慧和远见,为蜀汉策划了多次北伐,虽最终未能成功,但他的一系列战略眼光依然令世人敬佩。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一书的完成是在明朝,而前身《三国志平话》则在宋元时期才问世。因此,马超、赵云和黄忠未能受到唐朝皇帝的青睐。然而,诸葛亮在《三国志》中的形象仍然十分突出。诸葛亮的六次北伐并非虚构,且他最终死于五丈原前线,展现了他为国家奉献的一生。尽管《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智算华容、借东风等情节有些过于传奇,但他在历史上的智慧和忠诚仍然令人钦佩。唐朝的统治者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忠君之道,而诸葛亮正是忠诚和智慧的典范,因此唐玄宗将他列为武庙十哲之一。
唐玄宗时期,郭子仪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平定了安史之乱,他的忠诚无可非议。在安禄山叛乱后,唐朝政权动荡不安,郭子仪凭借自己的力量重新稳定了局势。尽管他手握重兵,甚至有机会称帝,但他始终保持对唐王朝的忠诚,最终以忠臣的身份结束了一生。这种忠君的精神,正是唐朝统治者所推崇的理念。
(参考资料《三国志》与《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