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蜀汉五虎将”这一概念,实际上是《三国演义》所创造的,而在正史中,蜀汉并没有所谓的“五虎将”,而是有“四方将军”:前将军关羽,后将军黄忠,左将军马超,右将军张飞。这四位才是蜀汉武将中公认的“四大天王”。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赵云没有得到更多重用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赵云早期就追随刘备,并且为救幼主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在刘备的阵营中,赵云的地位始终在关羽和张飞之下。更为奇怪的是,刘备权势日增后,顶尖的武将中却没有赵云的身影,甚至连魏延这样的后起之秀都逐渐超越了赵云。赵云的地位为何逐渐下滑呢?我们通过分析赵云的两次重大事件,也许可以找到原因。
首先,赵云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事便是两次成功救下幼主刘禅,尤其是在长坂坡那一战,赵云表现得英勇非凡,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因此被封为“神将”。然而,在史实中,赵云救幼主的经历并没有《演义》描绘得那么戏剧化。根据史书的记载:“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刘备并没有预料到曹操的追击会如此迅速,导致他匆忙丢下家眷逃跑。在这样的情况下,赵云的任务是保护刘备的家人,而张飞则负责保护刘备和诸葛亮。曹操的虎豹骑迅速赶来,目标明确,专门追击刘备。史书上记载曹操“昼夜行三百里”,这意味着曹操的进攻速度极快,而由于虎豹骑人数不多,赵云此时的主要任务是避免与敌军正面冲突,因此并没有发生激烈的战斗。尽管如此,刘备的两位女儿仍然被曹操捉住,显示出当时形势的紧迫与曹操的迅猛进攻。可以说,赵云的行动更多表现出的是谨慎和细致,而非英雄式的冲锋陷阵。此时的张飞则以惊人的胆略和果敢表现出色,他通过断桥吓退曹军,充分展现了大将的气度与胆略。在这场对比中,赵云虽表现出色,但更多地适合做护卫而非带兵作战的主将。这也为赵云后来未能晋升为蜀汉顶级大将,甚至被魏延超越,埋下了伏笔。
其次,赵云的私德非常高尚,这一点在他劝谏刘备时尤为突出。在《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这句话阐明了那些立下赫赫战功的领袖人物,往往在道德上有些不足,而赵云作为一位私德高尚的人,虽然在个人品德上无可挑剔,却因此无法成为一位无所不包的大将。例如,在《资治通鉴》中有记载,赵云在第一次北伐失利后,军中物资几乎没有遗失,邓芝称赞赵云的忠诚,而赵云却淡然回应:“军事无利,何为有赐!”他将奖赏物资全部归入军需库,这一举动令诸葛亮感叹不已。在刘备时期,赵云也劝说刘备不要急于封赏手下,认为应当先安抚百姓,赢得民心。但尽管如此,刘备依然照旧分封了魏延为汉中太守,从而让魏延的地位超越了赵云。赵云则继续负责保护刘备的家人,这一岗位虽然十分重要,但与带兵打仗的角色相比,显得更为低调。
赵云的高尚私德,虽然值得称赞,但在三国那样的乱世中,却显得有些与现实脱节。作为一名顶级武将,赵云的特长在于保护和防守,而非大规模的军事指挥,这使得他在三国的激烈竞争中,未能成为一方霸主。最终,赵云的卓越才能和品德虽然为人称道,但由于与三国大争之世的需求不匹配,导致他未能进入蜀汉最核心的决策层,甚至被魏延超越,成为被忽视的英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