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并且是由满洲族建立的政权。自从清朝入关开始,它便一直有统一全国的雄心。在多尔衮的辅佐下,年幼的顺治帝最终实现了这一目标。尽管顺治帝获得了天下,但当时年纪尚轻,缺乏足够的决策能力,实际掌控政权的还是多尔衮。事实上,多尔衮在清朝建立初期的贡献不可小觑。清朝一统江山的梦想最终成为现实,且成为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一统王朝之一。从顺治帝即位,到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清朝历时近三百年,期间有过盛世辉煌,也经历过衰退困境。
在清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康乾盛世无疑是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康乾盛世的光辉逐渐黯淡,清朝步入了衰退的轨道。进入清朝末期,内忧外患交织,国家政局动荡不安。尽管如此,清朝依旧苟延残喘,最终在1912年彻底灭亡。
末代皇帝溥仪的退位标志着清朝的彻底结束。这一历史事件意味着清朝的灭亡,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辛亥革命的胜利,促使溥仪彻底失去了皇帝的权力,成为了名存实亡的空架子。1912年,清朝的政治体制几乎被完全解构。溥仪退位后的清朝已没有实权,形同虚设。1912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清朝举行了最后一次早朝,这是清朝历史的一个标志性时刻。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最后的早朝并不像以往那样隆重。大臣们不再进行三叩九拜的礼节,这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极其罕见的。古代的朝廷礼仪严苛,三叩九拜是臣子对皇帝的最基本敬意,违反这一礼节会对个人的前途造成重大影响,甚至可能丧命。然而,在最后的早朝上,所有大臣的行为都显得十分平静,似乎对未来已经没有太多的期待。
溥仪退位的那天,许多重要的大臣早早地来到乾清宫,准备参加这一历史性的一刻。这些大臣包括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陆军大臣王士珍等。在整个过程中,隆裕太后没有继续垂帘听政,而是与溥仪一同坐在了朝堂上,等待着退位诏书的盖章。在这一历史性的一刻,大臣们并没有按传统行三叩九拜,而是默默地注视着这一切。尽管这些大臣早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当隆裕太后最终盖章退位诏书时,仍有不少大臣忍不住泪流满面。隆裕太后也为这个决定感到万分悲伤,痛哭失声。虽然她悲痛欲绝,但朝廷中的大臣们则显得冷漠。毕竟此时的清朝已经名存实亡,大家心中早已对未来充满了绝望。
退位诏书一旦盖章,意味着清朝的统治正式结束。此后,朝廷大臣纷纷向隆裕太后和溥仪行礼后退场,整个早朝在一片沉默和压抑的气氛中结束。退位仪式后的清朝,几乎成了一个空壳,没人再为这个已经垮塌的政权而担忧。溥仪曾在《我的前半生》中提到:“宣统三年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隆裕太后发布了我的退位诏。”在这一天,清朝的诸多王公贵族纷纷四散,一部分人逃往东交民巷,奕劻父子带着财宝和姨太太搬进了天津的租界。醇王则在会议上保持沉默,发布退位诏书后便回家照顾孩子。而溥仪则成了大总统的邻居,过着清朝末代皇帝身份之外的生活。
回顾历史,溥仪和清朝皇室的结局相较于其他亡国的君主,算是幸运的许多。许多朝代的皇帝和皇族成员在政权倒台后都遭遇了极为惨烈的结局,而清朝的最后一代皇帝和皇室成员虽然失去了权力,却依然得到了相对优待和保护。尽管清朝最终走向了灭亡,但其最后的遗存也为后人提供了无尽的历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