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和霍去病无疑是汉朝著名的将领,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卓越战绩而闻名于世。可以说,正是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汉朝在历史上获得了辉煌的声誉,令其威震天下。然而,细究历史的流传,他们似乎比不上李广那样广为人知。尤其在许多文人的笔下,李广的形象更为深刻,因此在后来的诗词中,常常提到李广的英名,却鲜少有人提及卫青和霍去病。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这种现象源于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卫青和霍去病身为外戚,得以崭露头角主要依赖于与权贵的关系。卫青便是一例,他的荣耀源自于姐姐卫子夫嫁给汉武帝,借此关系获得皇帝的重用,最终任命为将军,带兵征战。而霍去病同样依赖于已经声名显赫的舅舅卫青的影响力,顺利走上了军事指挥的岗位。相对而言,李广的情况则大相径庭,他的每一次升迁无不凭借自己的战功。在汉武帝时代,李广已是资深的将领,三朝元老。早在汉文帝时期,他就被称颂为勇敢善战的英雄,令人遗憾的是,他并未出生在一个有利的时代。汉文帝还曾表示,如果李广生于汉高祖刘邦的年代,理应早已获得封侯,这足以说明李广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因此,在成名的艰辛方面,李广是凭借个人的才干和努力成功,而卫青和霍去病的成就则显得逊色一些,这也是民众对李广敬佩的原因之一。
其次,李广一生都未能如愿以偿,与司马迁的遭遇颇有相似之处。众所周知,在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因受到宫刑而饱受折磨,这段经历令他觉得自己生不逢时。作为一个博学多才之人,他难以理解为何遭遇如此严酷的命运。而李广也有着同样的遗憾,这让司马迁感同身受。本应在汉景帝时期因其卓越功绩而得到封侯的李广,因听命于梁王刘武而受到汉景帝的不满,最终未能如愿。在平叛吴楚七国之乱期间,李广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却因未能得到应有的奖励而倍感失落。随着年龄的增长,李广在汉武帝时期面临着渐渐落寞的境地,因为那时的军事战略与匈奴作战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李广再未能创造出类似的辉煌战绩。因此,李广的境遇让司马迁深感惋惜,因而在《史记》中对李广的传记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
最后,后人之所以对李广充满敬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司马迁对他的赞誉。此外,许多怀才不遇之人也将李广视作一位亲切的知己,他们自视拥有李广那样的才华,却同样未能得到主子的重用。这样的处境让他们感到不公平,因而他们在歌颂李广遭遇的不公时,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不甘和失落。这也造成了人们在诗词中纷纷怀念李广,却较少提及卫青和霍去病,而形成了一种李广备受推崇而其他将领鲜有人问津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