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二者的分界点设定在公元前453年。这一年,晋国的三大家族——韩、赵、魏,联手消灭了智氏,并成功瓜分了晋国的领土,这一事件被视为战国时代的开端。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时间跨度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属于东周的历史阶段。在这一时期,周王朝的权力逐渐衰弱,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和楚庄王等伟大的领袖相继崛起,称为“春秋五霸”。不过,也有学者提出另一种说法,认为五霸应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以及越王勾践,他们在这个战乱纷飞的时代展现了非凡的政治与军事智慧。
战国时期,通常简称为“战国”,其时间范围是从公元前475年到前221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东周的末期,直到秦国统一中原的前夜,各个国家之间的混战几乎是持续不断,因此人们称其为“战国”。这一段历史用鲜血和战争书写了士人和国家的荣耀与悲剧。
“春秋战国”这一名称的来源并非随意,而是具有深刻的历史依据。这也是为何它被称为“春秋战国”,而不是其他季节名称,例如“冬夏战国”。主要的原因在于两部重要的历史著作。
首先,春秋时期之名来源于孔子所编纂的《春秋》。这部书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之间长达242年的历史。后来的史学者们为了方便起见,通常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作为东周的起点,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为止(也有一些学者主张应以《左传》的完结年(公元前468年)、三家灭智(公元前453年)或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作为终点)来称之为“春秋时期”。
其次,“战国”这一名称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的刘向编注的《战国策》。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大权臣打败了智氏,并随之瓜分了晋国,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春秋争霸后(大约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有些学者认为应至公元前404年),周王朝的诸侯国数量大幅度减少。三家分晋之后,韩、赵、魏的崛起,使得战国七雄的局面逐渐成形。这七个代表国家分别是燕、赵、魏、韩、楚、秦和齐。尽管周王朝名义上仍为天下的共主,然而其实已形同虚设,诸侯国之间频繁的不和,以及不断的战斗,使得周王的权威及统治形态岌岌可危。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的名称反映了孔子的《春秋》及刘向的《战国策》的历史时代特征。如果孔子在命名时选择了其他名称,比如“秋冬”或“夏冬”,那么或许我们现在会称之为“秋冬战国”或“夏冬战国”,历史的轨迹或许会因此而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