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涌现了不少名将,但能同时拥有“一统中原,驱逐鞑虏,威震天下”这三项赫赫战绩的,寥寥无几。徐达、李靖,再加上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堪称其中的佼佼者。相比之下,像戚继光、岳飞这样的抗金名将,与徐达相比,无疑差了一个档次。若说徐达稳居历史前十名武将的行列,也毫不为过。虽然徐达的知名度因朱元璋的传奇经历而有所掩盖,但他的战绩在历史上堪称无可匹敌,而岳飞虽然在抗金上有所建树,却未能如徐达那般在历史上稳固地保住宋朝。因为徐达不仅击败了蒙古元朝,还改变了整个中原的历史进程。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看看徐达的一生。
一、以身换俘,为朱元璋争取时间解决难题
在攻打和州的过程中,郭子兴的军队内部发生了内讧,朱元璋一度被敌人扣为人质。正是在这个危急时刻,徐达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提出用自己的生命交换朱元璋作为人质。正是因为徐达的英勇举动,朱元璋才能得以脱身,最终为自己的军队找到了化解危机的机会。
二、初露锋芒,助朱元璋大败陈友谅
朱元璋最终能击败陈友谅,奠定了大明的基调。陈友谅是朱元璋唯一的强敌,战胜他后,朱元璋的其他敌人就失去了抗衡之力。许多人知道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中以20万兵力大破陈友谅60万大军,但很少人知道,在这场决定性战斗之前,徐达与朱元璋共同策划了反间计,成功使陈友谅斩杀了自己的左膀右臂赵普胜。在鄱阳湖决战之前,徐达还亲自带领部队与陈友谅的军队周旋。尽管朱元璋认为胜算在握,并担心张士诚会趁机偷袭他的后方,他依然命令徐达返回应天防守。
三、为主将,东征张士诚
1366年,徐达被封为大将军,常遇春担任副将军,两人共同指挥20万大军,进攻张士诚的大本营平江。张士诚依靠平江为中心,联合湖州和杭州进行防御,试图阻挡徐达的进攻。徐达洞察局势后,决定首先攻占湖州和杭州,削弱张士诚的支援力量,随后直取平江。最终,张士诚的防线被突破,他试图自缢,但被救下后,又在囚禁中自尽。
四、统兵北伐,攻破大都,灭元朝
1367年10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指挥25万大军展开北伐,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徐达的北伐计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明军由江淮地区北上,四个月内便攻占了山东。同年3月,徐达率军分兵两路进攻河南,在不战而占领潼关的同时,迅速攻城掠地。第二阶段,徐达率军攻取河北,直指大都。由于河南、山东已落入朱元璋之手,元朝的大都已无屏障,外援也被切断,陷入明军包围圈。徐达提出由临清直捣大都的建议,朱元璋采纳。最终,徐达带领大军攻入大都,严格命令士兵不许侵扰百姓,确保当地百姓安宁。
五、征讨北元,将蒙古大军赶出中原
驱逐外族兵马是历代王朝的梦想,也是每位名将的荣耀。除了汉武帝时期,只有洪武年间的徐达在历史上实现了这一壮举。虽然元朝被迫撤离北京,但其势力依旧强大,特别是在王保保的指挥下,多次成功抵挡徐达军队的进攻。尤其是1372年的岭北之战,徐达因轻敌冒进,导致明军遭受惨重损失。然而,徐达并没有因此气馁。1373年,他重新率领大军远征边疆,最终将蒙古军队彻底赶出了中原。假如没有岭北战败的遗憾,徐达无疑会跻身历史前五大名将之列。
从战功上看,徐达的开国贡献堪比唐朝名将李靖,他的对外战绩,甚至超过岳飞和霍去病。岳飞的抗金更多体现在精神和遗憾上,尽管他忠心报国,却未能成功收复大量失地。霍去病虽然破匈奴、开辟河西走廊,战功卓著,但徐达以驱逐蒙古为主,做出了巨大贡献,堪称名将之中的顶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