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蜀汉,在诸葛亮继承刘备遗志,多次北伐中原后,最终因积劳成疾,于公元234年去世,病逝于五丈原。然而,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并没有立刻崩溃,而是坚持到了公元263年。这一现象,不禁让人深思,蜀汉能在没有诸葛亮的领导下维持三十多年,必定与他生前培养的人才息息相关。姜维、蒋琬、费祎、董允等人,正是诸葛亮为刘禅留存的忠诚将领和谋士。
然而,今天笔者要讲的胡济,作为蜀汉后期的一位重要将领,虽然受到了诸葛亮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但在历史上并没有像魏延、吴懿、王平那样拥有显赫的声名。作为最后一任汉中都督,胡济的名字与这些前任相比较,显得有些平淡。而且,胡济的结局一直没有明确记载,这也为后人留下了不少的猜想与疑问。
一
胡济,来自荆州义阳郡。结合当时的背景来看,胡济很可能是在刘备投奔刘表之后,通过他与刘表的联系被招募进了刘备的阵营。虽然胡济的年纪要比黄忠、魏延等荆州老将年轻许多,但他在诸葛亮手下的成长和进步,绝对不容忽视。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正式建立了蜀汉。作为蜀汉的重要人物之一,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而胡济也获得了重要职务——丞相主簿,主要负责诸葛亮的文书工作。胡济不仅工作踏实,而且敢于直言,多次为诸葛亮提出中肯的建议,深得其信任和器重。诸葛亮甚至将他与崔州平、徐庶和董和等人相提并论,认为胡济是能够在关键时刻忠言规劝自己过失的知己。
在诸葛亮的扶持下,胡济逐渐升职,担任了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等职务。尽管胡济在诸葛亮的北伐途中并未立下显赫战功,但他更多地扮演着参谋角色,辅助诸葛亮制定战略。而由于马谡的失败,诸葛亮对胡济的军事才能有所保留,始终没有让他在战场上担任统领角色。
二
公元234年,诸葛亮去世后,胡济的仕途迎来了新的阶段。他被任命为中典军,并获得了成阳亭侯的封号。此时,蒋琬和费祎等人主政,胡济被刘禅提拔为中监军和前将军。事实上,在蜀汉后期,由于人才的匮乏,胡济这个非武将出身的人也被授予了兵权,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刘禅的信任和蜀汉政府的紧张局势。
公元248年,随着第三任汉中都督王平的去世,刘禅决定让胡济接替王平的职务,担任汉中都督,负责镇守汉中。这也标志着胡济成为了蜀汉最后一任汉中都督。在此期间,胡济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战功,因此被晋升为镇西大将军,地位愈加重要。
然而,胡济的军事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在段谷之战中,胡济的失误导致姜维陷入困境。公元256年,姜维发动了北伐,为了诱使敌军邓艾主动出击,姜维故意将自己置于险境,并与胡济约定会合以围歼邓艾。然而,胡济没有按时率军前来,导致姜维孤军作战,最终在段谷被邓艾击败。尽管这次失误对蜀汉造成了重大影响,但胡济并没有因此受到严厉惩罚,反而被刘禅提升为右骠骑将军。
在三国时期,骠骑将军是极为重要的职位,早在西汉时期就由霍去病首任。此职位通常由一流的将领担任,因此胡济被册封为骠骑将军,意味着他已经是蜀汉军中的第二号人物,仅次于大将军姜维。
三
到了公元258年,姜维提出了新的防守策略,计划通过放敌军进入阳平关,然后让蜀汉军队退守汉中和乐二城,最终实施围歼。胡济在这一战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成功落实了这一部署。然而,姜维的新策略却加速了蜀汉的灭亡。
公元263年,曹魏的司马昭调集了18万大军,发动了灭蜀之战。此次战争中,司马昭派出了钟会和邓艾等大将,全面进攻蜀汉。虽然胡济和姜维尽力抵抗,但蜀汉最终未能挽回败局,陷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
综上所述,胡济的一生虽然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战役,但他的忠诚、智慧和在关键时刻的坚持,依然为蜀汉的存续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尽管他的名字在后人中并不如魏延那样广为人知,但他在蜀汉后期的重要性,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