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上,谥号通常用来评定皇帝、诸侯、大臣等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并非每个人都能获得这一殊荣。谥号分为不同类别,包括美谥、平谥、恶谥等。其中,谥号中的“忠”被认为是最为崇高的美谥之一。《史记·谥法解》中提到:“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那么,汉末三国时期,哪些人死后被追谥为“忠”呢?
一、夏侯惇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让,是夏侯渊的族兄。曹操起兵之初,夏侯惇便成为曹操的重要将领之一。公元190年,曹操联合袁绍等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曹操任奋武将军,夏侯惇则担任司马。兖州之战中,夏侯惇左眼被箭矢射中,但他不顾伤势,依然坚持战斗,战后被任命为陈留、济阴两郡太守,封号高安乡侯,并晋升为建武将军。此后,夏侯惇调任河南尹,继续为曹操的事业贡献力量。当曹操平定河北后,夏侯惇被派驻后方,出任伏波将军,依旧兼任河南尹职务。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夏侯惇随曹操东征孙权,担任防守任务,和曹仁、张辽共同驻守居巢,防备吴军的进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围攻樊城,夏侯惇随曹操南征关羽,驻军摩陂,并被任命为前将军。曹操去世后,魏文帝曹丕封夏侯惇为大将军。不久,夏侯惇因病去世。曹丕为其举行了隆重的丧葬仪式,并赐予他“忠侯”谥号,夏侯家族也得到了优厚的待遇。
二、曹仁
曹仁(168年-223年5月6日),字子孝,是曹操的从弟。曹仁跟随曹操多年,屡次立下赫赫战功。参与破袁术、攻陶谦、擒吕布、败刘备等多次战役,在官渡之战中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自此,曹操将曹仁视为南方的重要屏障,并封其为征南将军。
赤壁之战后,曹仁被任命为镇守江陵的重任,抵御周瑜的进攻。其后,他还在渭南击败了马超,平定了襄樊之战,成功阻挡了关羽的进攻。曹丕即位后,继续重用曹仁,任命其为车骑将军,并封为陈侯。
黄初二年(221年),曹仁被拜为大将军、大司马,负责总督诸军,驻守乌江及合肥。然而,曹仁在223年5月6日因病去世,曹丕为其举行了追悼仪式,并追赠谥号“忠侯”。
三、司马师
司马师是魏国大权势力家族司马懿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同母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司马师在父亲司马懿去世后,继承了他在魏国朝廷的权力,并继续推动家族的计划。
在正始十年(249年),父亲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司马师协助父亲掌控洛阳,为铲除曹爽集团立下赫赫战功。继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继续稳固了自己的权力,甚至废除了魏帝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嘉平六年(254年),司马师亲自率兵平定了毌丘俭、文钦的叛乱,虽然平定了叛乱,但他在回师途中突然病逝,享年四十八岁。曹髦为其举行丧事,并追谥为“忠武”。
四、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东汉末年蜀汉丞相,蜀汉开国的重要人物之一。早年,他隐居隆中,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求得其辅佐。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战略,建议刘备占据荆州和益州,与孙权联合对抗曹操。刘备依计行事,最终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成功夺取荆州和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后,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并依旧坚持推动其北伐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尽管诸葛亮屡次北伐,但始终未能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他因过度劳累而死于五丈原,享年五十四岁。刘禅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追谥他为“忠武侯”。
五、赵谦
赵谦(?—192年),字彦信,蜀郡成都人,东汉末年著名大臣之一。在灵帝中平元年(184年),赵谦被任命为汝南太守,并在黄巾军起义中战败。公元190年,汉献帝迁都长安,赵谦被任命为光禄勋,并升任太尉。
此后,他又因功勋被任命为车骑将军,调任司隶校尉,并最终升任前将军。赵谦在平定白波军起义方面表现突出,因此封为郫侯,享有较高的声望。
通过这些人物的事迹,可以看出“忠”字谥号在汉末三国时期不仅是一种荣誉,也象征着他们在国家和家族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