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太祖时期开始,公使库便被设立于国家财政体系中。宋朝政府的这一公共开支主要用于接待往返的官员,包含宴请和馈赠,实际上是给予政府官员一笔灵活运用和自行支配的办公经费,类似于现代的报销制度。然而,这笔经费不仅用于官方馈赠,还在某种程度上承载了提升官员生活福利、改善其经济条件的多重功能。
从上述来看,在合理制度的规范下,公使钱的使用确实能对朝廷的统治提供支持。但随著宋朝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一公务支出逐渐增加,加之官员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滥用、贪污与挥霍现象,导致“公使钱”制度逐步陷入衰退。尤其是南宋时期,南宋政权与其说因无作为,不如说是无能为力。“白财动人心”,公使钱的过度消耗无疑使国家的经济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官场的腐败现象愈演愈烈。
由此可见,南宋“公使钱”制度的衰微,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自北宋时期就被埋下的隐患所致。一个制度在建立之初,必然需要在治理国家方面具有其必要性,并且得到足够的财政支持。若能不断完善进化,便能惠及后代;反之,弊端愈演愈烈,最终走向衰退。正所谓“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规律。
1. 一去不复返的决策
宋太祖设置公使钱,正是借鉴了五代时期的治国经验。“盖祖宗时,以前代牧伯,皆敛于民以佐厨传,是以制公使钱以给其费,惧及民也。”这既是为了防范官员的腐败行为,也是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怀,宋太祖的用心可谓良苦。从现代的视角看,公使钱制度的确具有合理性。一定程度上的财政保障,能减少官员冒险贪污公款以满足个人私欲的可能性,同时增加违纪的成本,因而,公使钱可以视为制度化管理的重要典范。因此,即使在财政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官员反对取消这一制度。
在庆历时期,有位皇帝企图削减军事上的公使钱,范仲淹与韩琦则对此提出反对:“窃以国家逐处置公使钱者,盖为士大夫出入及使命往还有行役之劳……盖养贤之礼不可废也。”他们认为“顾小利而忘大体”的做法不可取。另外,宋太祖当初设立公使钱制度的目的,亦是希望通过“怀柔政策”来平复五代十国时期留下的地方势力。早期的节度使权力根基深厚,威胁着新政权的稳固,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宋太祖甚至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采取了类似的策略。
公使钱制度的初衷是通过“高官厚禄”的方式来实现显著成效,最终达成“租赋悉归公上,民无苟敛之患”的局面,实现了中央集权的目标。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使钱制度并非不可逆转,只是后续的管理和制度保障逐渐乏力而导致其衰落。
2. 体制的脆弱
公使钱在最初设立时带有明显的目的性,但制度本身却并不完善。在太宗时期,公使钱的分配尚未实现统一,部分州郡并没有享受到这一待遇。《宋史职官十二》记载,“淳化元年(年)九月,诏诸州军监县无公使处……”,其中无公使处便意味着没有公使钱,逢年过节一些地方的官员只能获得有限方的款项,用于应付茶饮和宴请的开支。
其次,由于制度尚不完备,公使钱的发放标准也不统一,数额可谓千差万别,并且在历次调整中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太宗时期,部分中央官署与地方政府的公使钱达成了一些固定额度。《新安志》记载称,“国朝典故,三京及诸州府军监公用钱旧皆有常数……”而后又经历几位皇帝的调整,例如真宗为了“差定诸州军公用钱”。
在仁宗时期,终于制定了统一的公使钱标准:“公使钱始立定额。自二百贯至三千贯止。”到熙宁四年,标准再次被调整为:“量入为出……若三京三路帅府、成都、杭、广自来所用多者,增其数。”??宁五年时再次提高标准,形成诸路州军公使钱的普遍性。
由此,可以看出公使钱已然成为官俸的重要部分,反映出一个国家的财政状况。正如哲宗在位时,便使用削减公使钱的方法来应对国家财政困难:“并分大郡、次郡、初除、次郡,俸钱各减四分之一,移大郡全给。留后、节度使分大镇、次镇、小镇……”。然而,届至宋徽宗时期,公使钱又出现了增加,熙宁、元丰时代,仅少数官员的公使钱便可达到贯数,而到了宣和年间,这一数据更是普遍达到了“知通所得数倍,或至千贯”的程度。
本应作为国家法度一部分的公使钱制度,实际上却随皇帝个人的意志而变化,缺乏健全的法律体系,这也正是“人治”相较于“法治”的最大缺陷所在。
3. 使用范围模糊不清
缺乏规范作为底线,公使钱的使用范围同样显得不明确。公用钱的主要办公用途,即用于馈赠接待,包括赴任或卸任的官员、路经的官员,这自周朝以来便是尊重礼仪的标志,符合君主之道。当时,任扬州知州的苏轼也曾提到:“三年之间,八易守臣,将迎之费相继不绝。”
宋代借鉴唐朝灭亡所带来的教训,虽然设立了相对完善但颇为复杂的官员管理制度,但官员异地任职的要求,造成了不得不举行不同形式的饯行酒宴,地方官员的频繁轮换以及监督制度要求官员定期巡视,本就增加了迎送过程中的公费支出。
由于国家律令对公使钱的限制较少,地方官员在支出使用上较为自由,常常会超出设定的范围:如用公使钱购买节日礼物等。文彦博就曾提到:“向时曾令公使置例册,端午知州送粽子若干个,亦上例册,人以其削弱为笑。”综合来看,公使钱本是为国家和社会所需设立,但其管理漏洞百出,逐渐演化为官员权力寻租与挥霍的工具,这也导致了宋朝南渡后国力大幅滑坡,在财政极其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公使钱注定会走向衰微。
当顽疾已久时,如不果断行断,反会遭致更大的混乱。宣和末年,正值宋金之间的战争频繁,宋室南渡,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战乱导致的民生百废待兴,然而南方地域狭小,朝政难以恢复,原本的公使钱制度也只会成为加速王朝灭亡的助推器。一个制度若不能有效服务于经济建设,便应果断废除,可惜在南宋时期,公使钱制度却不断蜕变,最终反败为胜,名存实亡。
1. 南迁后的动乱,朝政岌岌可危
南迁后,宋朝的政策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外有金国和蒙古的强敌相逼,内部则因主战与主和之间的争论而产生了激烈的政治分歧,在现实与理想、存亡与发展的矛盾冲突之下,朝政变动频繁,统治者几乎无法有效专制。面对内忧外患,南宋政局的不稳定使得皇帝的意志难以主导国政,中央政府摇摇欲坠,也就难以顾及各地财政,“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时,作为中央与地方财政集中调配机制的“公使钱”制度,其历史使命自然与国家命运相挂钩,只能苟延残喘。
2. 礼赠之名,实为贿赂
面对朝政混乱,吏治日益腐败,南宋时期尤为盛行官员之间的私下馈赠,且馈赠的次数和金额常常严重超出标准,动辄便是价值上万的物品。官员们常常以馈赠为名,借此进行相互贿赂,甚至形成了结党营私的现象,公使钱被戏谑地称为“私使钱”,使得官场风气陋习丛生。史书记载:“诸司互以钱物馈送,皆以折酒为名,赇饷相通,专济私欲。”
这种贪腐行为的普遍发生使得官员们理直气壮,而“法不责众”的心态更加助长了腐败风气的蔓延,使当时的社会道德水准日益下降。
3. 偏安一隅,士气低迷
林升在诗中讽刺道:“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在官员滥用公使钱,加之贪图享乐,而不思进取的状态下,这一制度存在的意义几乎被彻底抹杀。宋代官员的宴饮次数和规模远超以前的朝代,不良风气的蔓延让人堪忧,甚至有言论称:“自和好以来,边将无所事,惟以酒食宴乐,荀苴问遗,名声相倾。惟恐不逮。”
原本用于优待官员的公使钱却被用于奢靡和享乐的消费,北宋时期尚可控,及至南宋时已然变本加厉,甚至某些地方官员借“公使钱”的名义对民众进行剥削。面对朝廷监管的乏力,这种行为逐渐演变为简直赤裸裸的掠夺行为。
一个国家的制度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必须由国家的强制力来保障其实施。若整个国家无法有效执行这一制度,那么实际上这一制度便不复存在。公使钱制度之所以能在辉煌的时代诞生,主要是因为当时朝廷权威较高,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也助力了这一制度的落实。然而,南宋经历政权突变,失去了威信,也令经济急剧下滑,结果导致公使钱制度逐渐蜕变和衰落。
不可否认的是,“公使钱”制度从一开始确实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之后却失控失序。在制度管理上漏洞百出,北宋时期就已经显现出问题,统治者虽有心逐渐废除,但却往往难以奏效。正如历史常常证明,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任何制度在设立之初都应在推行之前经过充分的试行与验证。
就像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的设想,建立经济特区,哲学上的真理从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转变,通常需要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