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铁骑称霸天下一百年,谁能让它折戟沉沙?朱元璋手下第一猛将徐达北上,遭遇元朝最后的守护神王保保。两支精锐骑兵在西北高原展开生死对决,胜负难料。
洪武元年,大都城门洞开。
徐达骑着战马缓缓进城,身后是浩浩荡荡的明军。元顺帝仓皇北逃,留下空荡荡的皇宫。这时候徐达并不知道,真正的对手还在千里之外等着他。
这个对手叫王保保,蒙古名字是扩廓帖木儿。
王保保这个人很特别。他本来姓王,汉人血统,后来被元朝名将察罕帖木儿收为养子。养父死后,他继承了军权,成为元朝最能打的将军。有意思的是,朱元璋对这个敌人评价极高,说他是"天下奇男子"。
徐达呢?从小跟朱元璋一起长大,忠心耿耿,打仗从来没输过。朱元璋最信任的就是他,每次大战必定让徐达挂帅。
两个最强的将军,注定要碰面。
王保保退守山西,手里还有十几万精兵。他知道明军势大,不能硬拼,得找机会。山西地形复杂,易守难攻,正适合打防守战。
洪武二年春天,徐达率军进入山西。第一站就是太原。
太原城墙高大,守军充足。徐达围了几个月,就是打不下来。王保保的援军不断骚扰,明军疲惫不堪。要命的是粮食供应出了问题,从南方运粮到山西,路途遥远,损耗巨大。
徐达改变策略,一面继续围城,一面分兵攻打周边。这招果然奏效,太原守军见援军无望,终于投降。
王保保见势不妙,带着主力退到大同。大同更靠北,离蒙古草原很近,进可攻退可守。
第一回合,徐达略占上风。
洪武三年,朱元璋下令大举北伐。
这次规模空前,徐达统领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中路由徐达亲自指挥,直扑王保保老巢。左路军从山西北上,右路军从陕西进军。三路大军像三把利刃,要把王保保的势力彻底铲除。
王保保得到消息,不慌不忙。他太了解明军的弱点了——明军多是步兵,在平原作战不占优势;补给线太长,深入草原后更加困难。
于是王保保定下一计:诱敌深入。
明军一路北上,几乎没遇到抵抗。偶尔有小股蒙古骑兵骚扰,打一下就跑,抓都抓不住。徐达心里犯嘀咕,王保保这是搞什么鬼?
越往北走,地势越开阔。到了定西,已经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明军将士从南方来,哪见过这场面?行军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更糟糕的是,粮草快用完了。
从后方运粮要走一个多月,路上还要防备蒙古骑兵袭击。将士们开始挨饿,战马也吃不饱。人困马乏,士气低落。
王保保就等这个时候。
四月的一个清晨,蒙古骑兵突然出现在地平线上。不是小股部队,是王保保的主力!数万骑兵如潮水般涌来,马蹄声震天动地。
徐达赶紧布阵迎战。明军虽然疲惫,毕竟训练有素,很快摆开阵势。可是在空旷的草原上,步兵阵型的优势发挥不出来。蒙古骑兵来去如风,射箭如雨,明军被动挨打。
激战从早上打到黄昏。明军伤亡惨重,阵型开始混乱。徐达见势不妙,下令撤退。
这一撤,就再也止不住了。蒙古骑兵追杀数十里,明军丢盔弃甲,损失过半。徐达拼死突围,才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关内。
定西之战,徐达遭遇军事生涯最惨痛的失败。
定西战败的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大怒。
不过朱元璋毕竟是明君,知道打仗有输有赢。他没有责怪徐达,反而加以安慰,让他总结教训,准备再战。
同一时间,明军其他几路却传来捷报。李文忠攻克应昌,俘虏了元顺帝的妃子和太子。元顺帝本人虽然逃脱,不久也病死在逃亡路上。
北元失去了皇帝,内部开始混乱。王保保虽然打了胜仗,形势却不容乐观。
洪武四年,明军卷土重来。这次学乖了,不再深入草原,主要在长城一线活动。修筑堡垒,巩固防线,一步一个脚印。
王保保想故技重施,可明军就是不上当。他主动出击几次,都被明军挡了回去。原来徐达改变了战术,充分利用火器优势,专门对付蒙古骑兵。
双方进入拉锯状态。
王保保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北元内部权力斗争激烈,很多部将不服他指挥。粮草供应也成问题,草原上本来就不产粮食,现在又打仗,更是雪上加霜。
明军这边稳扎稳打,逐步蚕食蒙古人的地盘。虽然进展缓慢,胜利的天平开始倾斜。
洪武五年,王保保率军东进,想打开局面。结果在辽东遭遇明军伏击,损兵折将。这一仗打完,王保保的实力大减。
更要命的是,王保保病了。长期征战,风餐露宿,铁打的身体也扛不住。他开始咳血,骑马都困难。
手下将领劝他休息,王保保不听。他知道自己是北元的顶梁柱,一旦倒下,大局就完了。
洪武八年秋天,草原上刮起了寒风。
王保保躺在毡帐里,脸色苍白如纸。医生说他时日无多,顶多还能撑几个月。外面传来战马嘶鸣声,那是部下在操练。王保保想起年轻时驰骋疆场的日子,不禁潸然泪下。
这些年打打停停,明军步步进逼。王保保手下的兵越来越少,地盘越来越小。很多蒙古贵族见风使舵,暗中向明朝示好。王保保心里清楚,大势已去。
临终前,王保保把儿子叫到床前。他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只是交代了后事。主要是如何保存实力,如何在夹缝中生存。一代名将,最后关心的还是部下的死活。
这年九月,王保保病逝于哈拉和林,终年三十七岁。
消息传到南京,朱元璋沉默良久。他下令厚葬这个对手,还说了一句话:"天下奇男子,可惜生不逢时。"
王保保死后,北元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蒙古贵族为了争夺权力,打得不可开交。明军趁机出击,收复了大片失地。
徐达活到洪武十八年,比王保保多活了十年。晚年的徐达很少提起定西之战,那是他一生的痛。不过他也承认,王保保的确与他棋逢对手。
两个英雄的对决,就这样落下帷幕。
这场战争改变了历史进程。蒙古骑兵不再是无敌的存在,农耕文明重新占据主导地位。中原王朝的边防体系逐步完善,长城内外形成了新的平衡。
王保保和徐达,一个是游牧文明的最后守护者,一个是农耕文明的开拓先锋。他们的故事告诉后人:时代在变,胜负有时,英雄不问出处,只看谁能顺应潮流。
战争结束了,草原依旧,长城依旧。只是曾经叱咤风云的骑兵,成了历史书里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