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嫡长子继承制”往往显得非常死板且不近人情。毕竟,帝王也有私情,难免偏爱某个庶子,因此“废嫡立庶”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也常常导致了骨肉相残的惨剧,历史上从未缺少这样的悲剧。而对于帝王来说,理想的状态无疑是嫡长子同时也是最为宠爱的子嗣,这样可以兼顾私人感情与法统的传承。比如朱元璋对朱标的感情便是如此,尽管历史多次展现出宫廷争斗的残酷。
然而,历史并不总是按照理想轨迹前进,唐代就有一位“倒霉”的皇子,尽管是皇帝的嫡长子,并且深得父亲的宠爱,最终在储位之争中却败给了庶长兄。他便是唐代宗李豫的次子——李邈。
李邈的生母崔氏是李豫的唯一嫡妻,除了李邈之外,她还生育了皇三子李偲和皇四女升平公主。李偲一直深得祖父唐肃宗的宠爱,甚至被收养为养子。虽说“养孙为子”的情况在唐朝并不少见,但对外人来说仍然显得颇为特殊。而升平公主的故事更为人熟知,她被嫁给了著名的郭子仪的第六子郭暧,成为民间故事《打金枝》中的女主角。她与郭暧的女儿后来又嫁给了唐宪宗,生下了唐穆宗。
李邈则是个聪慧勤学的孩子,因其才德出众而备受赞誉。唐代宗称他为忠肃孝恭、温良聪达、多才多艺、谦冲体仁,几乎是个完美的帝王之子。在大历元年至大历八年间,李邈还曾担任过长达八年的天下兵马元帅这一重要职务。在这之前,曾担任此职位的包括唐德宗李适、李豫以及唐肃宗李亨,可以看出李邈在父亲心中的特殊地位。
从唐代宗对他儿子们的封号和封赏来看,李邈与李迥(生母独孤氏)无疑是唐代宗最为宠爱和重视的儿子,连太子李适也无法比肩。可惜的是,李邈在十几年后英年早逝,这让唐代宗感到无比痛心,甚至为他辍朝三日,并追赠李邈为“昭靖太子”。拥有嫡子身份、才德兼备、又深得父亲宠爱,李邈无疑是继承皇位的不二人选。那么,为什么他最终输给了庶长兄李适呢?
首先,李邈的健康问题并不成问题。他在去世之前的几年里,担任了许多重要职务,身体健康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关于李邈是否因为年龄太小而无法胜任太子之位的说法,也可以排除。李邈与庶长兄李适年龄相差不过四岁,李适22岁时,李邈已经18岁,按理说,他们都已经成年,不存在年龄差距过大问题。
再者,唐代宗虽偏爱李邈,但却并未表现出对李适的特殊偏爱。李适的母亲沈珍珠与唐代宗之间的感情并不好,甚至可以说非常冷漠。唐代宗即位后,也曾否决过立李适为太子的提议。从史书中无法找到任何他偏爱李适的记载。因此,李邈理应是储位的不二人选。那么,唐代宗为什么要选择“废嫡立庶”呢?
最终的原因可能与李邈的母族背景有关。李邈的外祖母是杨贵妃的大姐韩国夫人,杨贵妃的得宠使得杨家三姐妹在朝中有着不小的权势。唐朝的政治中,杨贵妃和她的家族成为了许多人眼中的“罪魁祸首”,杨贵妃和她的家族在马嵬驿事变后几乎全被除掉。李邈的母亲崔氏由于出身杨家,最终也未能避免这一命运,她的死可能是朝廷从政治上与杨氏家族切割的一部分。
李邈虽然没有直接受到政治打压,但他作为杨家血统的一部分,最终也未能逃脱“出身不清”的标签。历史上,曾有许多优秀的太子因出身问题失去继承权,李邈的遭遇正是其中之一。唐代宗深知,这样的出身问题,将成为李邈在储位之争中的致命弱点。
在李邈去世后,唐代宗仍然深知继位的难题,不得不接受“废嫡立庶”的现实。唐代宗的这一决定,也有其理智之处,因为政治环境要求他选择更加稳妥的接班人,避免内斗的风险,给李适的支持与背后力量带来了极大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