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国著名科学家宋健访问埃及时,在卢克索遗址发现了一份完整的埃及古史编年,年代精确到十年内。例如,赫利波利斯时代的第五、第六王朝,被确定为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2375年。这一发现令宋健深感震撼,促使他对中国历史的编年问题产生了深刻的思考。中国的历史记录,从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才有了较为确切的年代记载。此前的历史,往往存在年代不清的问题——有的历史记载缺乏年号,甚至王朝的起始年代无法明确考证,这就导致了“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的不准确说法。
古埃及文明史的严谨编年激发了宋健的深入思考。回国后,他提议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以期制定出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经过来自200个不同学科的专家历时四年的共同努力,1996年,相关成果正式发布,包括《夏商周断代工程一九九六-二〇〇〇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以及《夏商周年表》。
然而,该报告一发布,立即引发了西方学术界的强烈反应。西方学者纷纷质疑这一成果的可信度。李伯谦教授,作为“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形容自己经历了“酸甜苦辣”的复杂情绪。那么,西方学者为何如此强烈地反对中国的这一研究成果?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美国汉学家倪德卫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表示“国际学术界将会把这份报告彻底撕碎”。他坚信中国这一研究成果将无法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那么,倪德卫为何如此断言呢?
首先,西方一直否认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报告发布的第二天,芝加哥大学的爱德华·肖内西教授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文章,标题为《中国:古老历史引发现代质疑》。他认为有一种“沙文主义的欲望”,试图将中国的历史推回到公元前三千年,甚至与埃及相提并论。他指责这份报告有明显的“政治背景”,目的是为了增强民族自豪感,进而推行民族主义,进而贬低报告的可信度。
其次,西方学术界一直对夏朝的存在持怀疑态度,认为周人为了“政治目的”而捏造了夏朝的历史。因此,由于“夏商周断代工程”包含了夏朝的内容,这使得西方学者认为这一研究的动机并不纯粹,结论自然难以接受。
第三,西方学者对这项工程的批评还来源于对研究方法的质疑。由于中国的历史在公元前841年之前缺乏编年史,研究团队只能依靠多学科考证来推断历史,这使得工程的难度极大,也因此,很多西方学者对这些研究方法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有些批评虽然有其道理,但有些则显得毫无依据。
因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阶段性成果报告发布后,引发了西方学术界的激烈反应,随之而来的是三次辩论。这些辩论集中讨论了历史的编年问题,尤其围绕夏朝是否存在这一话题展开。第一次辩论,主要针对夏朝的存在问题,中西方学者意见分歧,西方学者甚至否定了《史记》的价值,认为其中的记载不可信。后续的两次辩论则聚焦于西周的年代表,内容相对更加具体,也更容易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西方学者的一些批评确实有其合理性,而中国也在这些辩论中逐步采纳了部分建议,尽管其中不少意见反映了西方的偏见。
三次辩论过后,情况暂时平息了十年。但在2013年,芝加哥大学东亚语文系的教授夏含夷再次发声,发布了题为《“夏商周断代工程”十年后之批判:以西周诸王在位年代为例证》的文章,质疑这项工程,甚至认为该工程的“繁本”将来也不太可能发布,指责这份报告存在整体性的错误。然而,事实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审定,“繁本”最终于2022年正式发布。
那么,为什么一份报告会引发如此剧烈的反应呢?其根本原因非常简单。西方学者长久以来习惯性地认为,只有他们的认可才是历史研究的终极标准,未经过他们评判的成果便不可信。
事实上,很多国家的古代历史,诸如古埃及、两河流域文明、南美古文明等,往往并非由当地学者记录,而是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甚至是得到他们认可的历史。即使这些历史研究往往存在荒诞之处,也很少会遭遇如此激烈的质疑和挑战。
因此,在西方学者的眼里,像古埃及、两河古国那样的历史研究,应该由西方学者主导,至少要由他们参与进来,然后按照他们的标准进行评判。没有西方学者的参与与认可,无论中国的历史研究多么精确和完备,都难以避免遭受他们的批评与质疑。
以夏朝为例,按照中国的历史观,夏朝显然存在,且《史记》等“信史”对其有明确记载。即使它没有直接称为“夏朝”,依然能够通过史实推断出夏朝的存在。然而,西方学者却以缺乏相关考古证据为由,彻底否定了夏朝的历史地位。在西方学者的标准下,若没有明确的文字或物证,他们便认为夏朝不存在。
然而,西方标准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呢?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西方的历史学体系通常基于较短的信史传统,需要依赖考古发现来补充缺失的部分,而中国的历史则拥有更加悠久的记载传统。中国历史的信史并非完全依赖考古,而是通过历史文献推演。因此,中国能够在没有直接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依然信任“信史”的记载。事实上,很多西方的学术标准,诸如“文字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早已被证明并不完全准确。
更为重要的是,至今许多西方学者依然对中国历史指手画脚,尤其对夏朝的存在提出质疑,或承认商朝之前的某个王朝,但始终不愿承认夏朝的存在。与此同时,西方却对没有考古证据,甚至完全由推测构成的“印欧人历史”进行公开宣传,诸如“大概”、“可能”之类的假设被视为历史真相。这种双重标准,实在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