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朝成功灭掉高句丽,这场持续已久的战争中,薛仁贵的表现尤为突出。从唐太宗亲征高句丽时的英勇身影,到最终在战场上被誉为“勇冠三军”的他,始终以势如破竹的气势所向披靡。薛仁贵在这场战争中的表现可谓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封神之战,然而,命运却转瞬间带走了他所有的光辉。仅仅两年后,在西北高原上的大非川,他的辉煌战绩被历史狠狠地抹去。
大非川之战成了薛仁贵以及大唐王朝永远无法洗刷的耻辱。可以类比的是2005年欧冠决赛,AC米兰在领先三球的情况下被利物浦逆转,尽管两年后米兰在雅典决赛中复仇成功,但“伊斯坦布尔之耻”却成了他们永远无法抹去的记忆。同样,薛仁贵的大非川败局,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烙印。
大非川的地理位置位于青海湖南部,具体来说是在青海南山与鄂拉山之间的切吉草原,古称大非岭。之所以发生大非川之战,主要源于唐朝与吐蕃之间日益加剧的战略对抗,类似于漠北草原民族与中原民族的冲突。战事的起因可追溯至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派遣李靖等名将消灭了盘踞在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吐谷浑,经过一系列战斗,伏允被击败并被取代。虽然后期吐蕃崛起,但仍然心怀对唐朝的敌意,并准备扩张领土。这片吐谷浑的旧地成了吐蕃扩展势力的关键点,控制这里对唐朝的战略安全至关重要。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占领吐谷浑,慕容诺曷钵可汗和弘化公主带领众多人民逃入唐朝。尽管唐朝一度对吐蕃的扩张保持一定的宽容,但在吐蕃占领西域龟兹等四镇后,唐高宗终于决定采取行动。任务交给了刚刚从高句丽战场凯旋的薛仁贵,他被任命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带领一支精锐队伍前往吐蕃腹地。
唐高宗的战略意图十分明显,通过让薛仁贵进军吐蕃心脏地带——拉萨平原(逻些城),以此警告吐蕃,如果他们不放弃对吐谷浑的控制,唐军将会发起一场战略性的大规模战争。此时的吐蕃由禄东赞之子赞悉若领导,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地理上的优势,因此他并未因唐朝的小规模威胁而感到恐惧。吐蕃军队约有40万之众,加上青藏高原复杂的地形,使得吐蕃具有绝对的战略优势。
唐军主力在薛仁贵的指挥下抵达了大非岭南的战场,这一战略位置为攻击吐蕃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薛仁贵召开会议,指示副将郭待封负责守卫粮草,并强调要速战速决。然而,薛仁贵未曾预料到,在后方负责守粮草的郭待封竟然自作主张,决定带着十万唐军前往乌海。这一决定让唐军的后勤支援成了负担,而且途中遇到了20万吐蕃地方武装,郭待封的部队遭到惨重打击,粮草也被丢失,最后不得不狼狈撤退。
薛仁贵尽管英勇无畏,但却陷入了困境。面对如此庞大的吐蕃军队,他只能带领军队重新回到大非川。吐蕃军的强大,特别是论钦陵的指挥和40万兵力,让唐军的士气大打折扣。唐军的这次惨败,几乎摧毁了唐朝精锐部队,使得薛仁贵、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人几乎丧命,最终只能狼狈逃回长安。
这一场战败不仅让唐朝颜面尽失,也是自唐朝开国以来最为惨痛的一次军事失败。其后果深远,不仅影响了唐朝的西域战略,也让唐高宗面临巨大的内外压力。薛仁贵等将领尽管命大,但依旧受到了唐高宗的严厉处罚,被削去封爵,降为士卒,并被罢免职务,这一处罚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耻辱。
尽管这场战败是一次局部的战术失败,但它对战略意义的影响极为深远。吐蕃不仅占据了西域,更将威胁延伸至关中地区,唐朝的西线防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