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特朗普政府在发癫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德国却成为了能够领导欧洲的新秀。
2025年5月,德国总理默茨接连出牌:推动欧盟立法永久禁止北溪天然气管道重启、默茨和到访柏林的泽连斯基亲密互动、德国光明正大给乌克兰提供武器、在海外大规模部署常驻军队等。
难道欧洲的“带头大哥”已非德国莫属?它又是否能代替美国成为新的欧洲领导者?
一、多管齐下意味德国崛起
上一次欧洲的“德国时刻”还是在二战之前——纳粹的第三帝国组建壮大时。
不过,经历了两次大战,德国元气大伤,后又历经多番经济动荡,德国难以找回一枝独秀的机会,反而被美国领导了许多年。只是这次默茨政府上台后,德国的画风彻底变了。
比如,前任朔尔茨死活不肯给乌克兰的“金牛座”巡航导弹,现在不仅爽快送上,他们还打算在德国本土和乌克兰联合生产,射程直接覆盖莫斯科。
更绝的是,德国宣布停止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连“北溪2号线”都要彻底锁死,这招不仅掐灭了美俄能源合作的最后火苗,直接让俄罗斯的能源牌彻底失效——相当于得罪了美国和俄罗斯两个大国。
在军事上,德国更是开启了“暴走模式”,他们自二战后首次海外永久驻军立陶宛——4000 名作战部队在维尔纽斯安营扎寨,坦克装甲车直接开到俄边境20公里处。
默茨还放话要打造“欧洲最强常规军队”,为此不惜修改宪法中的“债务刹车”条款,计划未来五年砸下1500亿欧元军费,直接把国防开支占 GDP的比例推到 2% 以上。
网友评论:德国默茨疯了吗?看起来没有,他只是想要成为那个重塑欧洲格局的政治家。
二、美国领导力的“柏林墙倒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德国的暴走模式不是“厚积薄发”,而是“忍无可忍”。
“天下苦美帝久矣”。德国专家早在2024年预测,他们会被美国关税折腾得2025 年预计零增长,所以必须做些什么来终止这种情况。
作为欧盟的“经济发动机”,德国的汽车、机械、化工等支柱产业虽然被美国关税压得喘不过气,但默茨政府推出的5000 亿欧元基建基金,试图通过投资新能源和数字化重建竞争力。
看起来德国这次是要玩真的了,毕竟特朗普有言在先:要求北约成员国将军费提高到 GDP 的 5%。
这个比例相当于让德国每年多掏 1200 亿欧元——比俄罗斯全年军费还多。更过分的是,美国还计划从德国撤走 3.5 万驻军,理由是“要集中力量对付中国”,这让德国人感到非常无语。
诚然,其他国家也感到十分不满。
这种“讨厌美帝”的共识在欧盟内部引发连锁反应,法国、波兰等国开始主动靠拢德国,寻求建立更独立的欧洲防务体系,毕竟在重工业这一部分,德国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三、欧洲新秩序以柏林为中心
德国要当欧洲老大,手里握着三张王牌。
首先就是经济实力,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德国贡献了欧盟 25% 的 GDP,其工业体系和技术储备是欧洲整合的核心动能。其次是军事投入,1500 亿欧元的军费计划让德国在2030年前就能拥有欧洲最先进的战斗机、坦克和导弹系统。
最后是外交方略,默茨政府通过加强法德轴心、推动德法波合作,成功把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拉到自己阵营。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认为德国的“老大之路”并不能一帆风顺。
比如国内民众对于增加军费态度一般,默茨的支持率也因财政赤字扩大而下滑。在欧盟内部,法国虽然支持战略自主,但马克龙始终想和德国平起平坐,意大利、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也担心德国主导的防务一体化会让自己沦为第二梯队。
更关键的是,德国对美国的依赖要彻底摆脱才能问鼎王座。
实际上,德国70% 的武器装备仍依赖美国技术,情报和后勤体系更是深度绑定北约。如果美国真的从欧洲撤军,德国有能力在短时间填补战力空白吗?
可以说,德国的逆袭剧本虽然振奋人心,但终究任重道远,于是有不少人又认为“印度、中国都可以在欧洲的秀场上走一圈”。
但现实是,世界格局东升西落,唯有中国还有能力和美国掰手腕,又遑论印度这个人口超级多的南亚国家?因此,欧洲的问题还是要交给欧洲国家处理,至于德国能不能有壮士断腕和破釜沉舟的能力,还需进一步看默茨政府的行动
参考资料:
德国战后首次大规模海外驻军传递什么信号_京报网
德国宣布向乌克兰提供50亿欧元军事援助,将合作生产远程导弹|乌克兰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德国放弃长期以来的反核立场,寻求修复德法合作关系_能见度_澎湃新闻-The 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