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8月,魏国的权臣司马昭决定对蜀汉发起战争,指挥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大军攻打蜀汉。蜀汉的防线由姜维和廖化率军在剑阁险道设防,阻击魏军主力。魏军的具体进攻路线为:西路由邓艾主攻,目标是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由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的后路,而东路由钟会大军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沓中与邓艾激战,成功击败诸葛绪后,立即赶赴东路迎战魏军主力。而钟会的大军在占领了汉中大部分据点后,推进至剑门关外时,被蜀军回援阻击,形成僵持局面。
邓艾采取了迂回的战术,当魏蜀双方主力在剑阁对峙时,他带领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越过了700余里荒凉的无人区,开山凿路,成功奇袭江油(今四川江油北)。接着,他在蜀汉的腹地绵竹大破诸葛瞻,攻占涪城,逼近成都。刘禅见魏军兵临城下,最终决定向魏国投降。263年11月,蜀汉正式灭亡,三国时代的统一进程也随之拉开序幕。
但问题随之而来:司马昭灭蜀后,为何没有趁势进攻东吴,迅速实现统一天下呢?
一、钟会之乱直接干扰了司马昭的计划
事实上,早在魏国灭蜀之战之前,司马昭便在朝堂上表明,首先要灭蜀,待蜀汉灭亡后,便可以凭借巴蜀的有利地势,顺流而下,水陆并进,如同历史上秦国吞并韩魏般轻松。然而,钟会的反叛显然打乱了司马昭的原有计划。
钟会于公元264年1月15日抵达成都,首先送走了邓艾。16日,他召集护军、郡守、牙门骑督等官员以及蜀汉旧官,在蜀汉朝堂上为魏明帝郭皇后举行丧礼,并借郭皇后的遗命起兵反对司马昭。钟会让诸将士在版上签字作凭证,并委派亲信率领军队。但这一叛乱未能得到魏国大将的支持,最终钟会与姜维均死于乱军之中,成都也遭遇了战乱的破坏。
在平定钟会之乱后,司马昭不仅需要加强对曹魏将领的整顿,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还需修复受到战火摧残的益州地区。这些客观因素推迟了司马昭进攻东吴的时机。
二、忙于篡夺曹魏政权,安排继承人
景元五年三月己卯日(264年5月2日),魏元帝曹奂再次下诏,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并封为晋王,赐予九锡。此前,司马昭曾打算让司马攸继承王位,但当他正式提出立储问题时,山涛、贾充、何曾、裴秀等大臣纷纷反对,主张立司马炎为继承人。于是,咸熙元年(264年)十月丙午日,司马炎被正式立为世子。
咸熙二年八月辛卯日(265年9月6日),司马昭因病去世,享年55岁,葬于崇阳陵。九月癸酉日,司马昭被追谥为文王,葬于崇阳陵。12月,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昭在蜀汉灭亡后仅活了两年多,在这两年间,他一心忙于巩固曹魏政权、安排继承人,这无疑让他无暇顾及进攻东吴的问题。毕竟,确保西晋政权的顺利过渡远比消灭东吴更加紧迫。
三、进攻东吴需要大量准备,船只与水军的训练
当初,司马昭在讨论先灭蜀还是先灭吴的问题时,朝廷内部分歧激烈。司马昭认为,灭蜀并不需要特别的水军准备,因此魏灭蜀的战争才得以先行。然而,与蜀汉不同,吴国自有天险长江,虽然魏国占领了长江上游,但要进攻东吴,依然需要大规模建造战船,训练水军。只有具备了充足的水军力量,才能顺利进行大规模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