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后期,战局日益严峻,许多名将已经相继凋零。与三国前期的鼎盛时期相比,后期可称得上是将星陨落,英勇的武将少之又少。在这时,姜维和邓艾作为后期的两位耀眼将星,频频在战场上交锋,互有胜负,他们的对决在某种程度上也延续了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巅峰对决。如果将这两位英雄置于三国前期的格局中,他们会属于哪个梯队的名将呢?
根据演义中所描绘的内容,姜维和邓艾相当于三国前期的第三梯队,类似于张郃、于禁、乐进、魏延、王平等人物。
在三国前期的战场上,名将如云,顶尖的猛将如吕布、赵云、典韦、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许褚、颜良、文丑等,构成了所谓的第一梯队。这些将领不仅拥有卓越的战绩,他们的武力和谋略几乎无人能敌,姜维和邓艾与他们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纵使乘着火箭追赶,也难以赶上这些名将的步伐。
例如,吕布在三国前期几乎无敌,河内的方悦和穆顺在他的面前根本无还手之力,连武安国和公孙瓒也未能敌过他。即便是蜀汉的关羽和张飞联手,也未能打败吕布,最终还是大哥刘备亲自出手,才勉强迫使吕布败退。赵云、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五位蜀汉五虎上将,个个都是“万人敌”,他们若是与姜维和邓艾交手,恐怕能轻松碾压。
典韦、许褚、颜良、文丑等猛将,同样也能轻松压制姜维和邓艾。典韦和许褚两人在数百回合的交锋中平分秋色,颜良与徐晃交战,仅二十回合便轻松击败徐晃,面对姜维与邓艾,他们同样能轻松取胜。即便是其他那些实力虽不如吕布,但依旧属于超一流猛将的将领,如张辽、夏侯惇、夏侯渊、甘宁、孙坚、太史慈等第二梯队的名将,也都在姜维和邓艾之上。
第二梯队的代表人物有张辽、徐晃、夏侯惇、夏侯渊、甘宁、孙坚、太史慈、曹仁等。在这些人中,张辽和徐晃最为突出,张辽曾在白狼山和逍遥津之战中表现出色,而徐晃则与猛将许褚对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姜维和邓艾在战场上虽然屡屡交手,但姜维和邓艾曾与邓艾之子邓忠交战三四十回合,并成功击败他。而在合肥之战中,张辽与太史慈激战七八十回合,最终未分出胜负。这表明,姜维和邓艾的实力相较于张辽、太史慈这些第二梯队名将还是逊色一些。
第三梯队的代表则包括张郃、于禁、乐进、魏延、王平等。这些人虽然在三国前期的武将中并不算顶尖,但依旧是一流的将领。张郃虽然被誉为五子良将中的“青年晚辈”,但他仍然不及张辽和徐晃等老将。比如在街亭之战中,张郃凭借巧妙的指挥击败了马谡,迫使诸葛亮撤军。于禁原本是曹营中的顶尖将领之一,但他在襄樊之战中被关羽水淹七军,迫使他为了保护手下投降关羽,这个污点让他从第二梯队降到第三梯队。
魏延虽然在蜀汉五虎上将之后名列前茅,是诸葛亮北伐时最得力的大将之一,但他也因为偶尔犯错违抗军令而饱受责难。王平虽不识字,但他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远远超过马谡等纸上谈兵的将领。如果当时街亭之战的主将是王平而非马谡,结果未必能如此轻易地败北。
总的来说,姜维和邓艾虽然在三国后期的舞台上可谓争锋相对,都是当时的英雄人物。姜维是蜀汉的大将军,邓艾则凭借偷渡阴平的奇谋为灭蜀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将他们放在三国前期的格局中,他们的光芒便不那么耀眼了。他们的战力不仅远远不及吕布、关羽等第一梯队的名将,就连张辽、孙策等第二梯队的名将也稍胜一筹,勉强可以算得上是张郃、魏延等第三梯队的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