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在麦城战败,并被东吴所杀。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称帝,次年四月,刘备在成都称帝,年号章武。三个月后,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出兵攻打东吴。 当时刘备出兵的规模极其庞大,兵力达到七十五万,连营七百多里,阵容气吞山河,令东吴的孙权感到非常震惊。若不是陆逊以巧妙的策略取得胜利,东吴恐怕会面临严重的危机。然而,结果却是刘备大败,损失惨重,兵力几乎损失殆尽。更令人遗憾的是,刘备最后在白帝城托孤,几乎把蜀汉十多年积累的国力和军力付诸东流。 许多人读到这里都会感到遗憾和困惑,难道刘备真的是仅仅为了给关羽复仇才冒险出兵,结果导致国家的灾难?即便他们兄弟情深,刘备也不至于拿国家的未来去赌气吧!在《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中,刘备一向被描绘为睿智且宽宏大度的人。比如三顾茅庐时,正是因为刘备的胸怀广阔,才最终打动了诸葛亮。 所以,刘备出兵东吴,绝非冲动之举,所谓为关羽报仇只是一个借口,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是政治博弈。 关羽兵败是在建安二十四年,而刘备出兵则是在建安二十六年,整整过去了两年时间。如果仅仅是为了报仇,刘备不至于拖延两年才行动。其实,他出兵的真正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一、笼络人心,维稳大局 关羽败北之前,荆州一直由蜀汉控制。虽然荆州最初是刘备从东吴借来的,但经过多年的治理,荆州百姓对蜀汉政权极为支持。然而关羽败北后,荆州被东吴夺取,尽管如此,荆州的百姓并未完全接受东吴的统治。此外,蜀汉政权中的许多重要官员都出自荆州,如黄忠、魏延、马良、廖立等,他们或因故土情怀,或因家族在荆州,均支持刘备出兵收复荆州。 虽然赵云、诸葛亮和秦宓等人都劝阻刘备不要轻易出兵,赵云尤其激烈地反对。他分析道: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赵云认为,刘备应该优先解决曹魏,再考虑东吴问题。虽然诸葛亮也赞同赵云的分析,刘备心里其实明白,这次出兵东吴并非最佳选择,但为了安抚荆州百姓和自己的臣子,他最终还是决定出兵。 二、敲打孙权,灭其野心 在很多读者看来,刘备攻打东吴是主动出击,而东吴则处于被动防守的状态。但事实并非如此。孙权击败关羽,夺取了荆州,这让孙权的野心不断膨胀,甚至有了吞并蜀汉的念头。 《三国志·周泰传》中记载:后权破关羽,欲进图蜀国。这表明,孙权在占领荆州后,心中早已有了扩张的打算。曹操曾称孙权为生子当如孙仲谋,这足以证明孙权并非一般人物,能够获得曹操的高度评价,必定有其过人之处。在《三国》这段历史中,唯一让曹操佩服的除了刘备,就是孙权。 事实上,孙权早在周瑜时期就曾与他商议过联合刘备一起攻占蜀地的计划,后来在鲁肃和吕蒙时期,东吴也有类似的想法。这显示出,刘备出兵东吴并非没有理由,他需要摧毁孙权的图蜀之心,才能保证蜀国的长治久安。尽管最后刘备败北,但他展现出的天子守国门的气势,成功压制了孙权的野心。东吴虽然赢得了战争,但并未趁胜追击,反而派遣使者主动寻求和平。 三、收复失地,重振蜀威 荆州是蜀汉的东北要地,向北可直接威胁魏国,向东则是对抗东吴的重要屏障。关羽驻守荆州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刘备出兵东吴的第三个目的,正是希望能够收复失地,重振蜀国威望。七十五万大军,意图大获全胜,借此收回荆州,加强蜀汉的国土和民心。然而,最终的结果却与预期相去甚远,战败导致蜀国损失惨重。 通过这三点,刘备出兵东吴的真正目的远不止单纯的复仇,而是涉及到国力的维稳、政治博弈和收复失地的多重目标。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但刘备的战略意图依然值得深思。大家对于刘备出兵东吴的真正动机,有什么看法呢?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记得转发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