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博物馆这场特展 蓝色青铜器绝美
创始人
2025-09-10 01:03:37
0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成都博物馆“大备盛德——青铜时代的曾国与鄂国”预展启幕,一批出土自湖北随州的鄂国青铜器,惊艳观众。当时,曾国的那批青铜器还在湖北随州参加另一场展览。

端午节来临之际,这两批美丽的青铜器终于在成都相会,共计125件(套),将从5月31日起,持续展览至今年8月。

除了悠久的历史、精美的工艺以及铭文的宝贵价值外,这场青铜器展的一大亮点是:

少部分青铜器呈现绝美的蓝色。

从商末到西周 鄂侯的选择与命运

乌尔善导演的电影《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中,出现了四位伯侯,除西伯侯姬昌之外,还有东伯侯姜楚桓、北伯崇侯虎和南伯鄂崇禹——也就是“鄂侯”。

殷商时期确有鄂侯,地位尊贵,与西伯侯(周文王姬昌)和九侯并列纣王“三公”之一,但其封国当时并不在南方,而是位于黄河北岸。

然而,不幸的是,九侯和鄂侯,先后都因触怒纣王,分别被剁成了肉酱、做成了肉干……

电影《封神》中的四位伯侯

故而,武王伐纣,鄂国是重要的支持力量。因灭商有功,周王朝建立后,再被封为诸侯,封国南迁至汉水东岸的随枣走廊(今湖北随州至枣阳间)。这条走廊是“金道锡行”的铜矿运输命脉,掌控江汉资源的战略要冲,身负镇守南土之重任。

如今的湖北省简称“鄂”,与那时的古鄂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鄂国青铜器既带有鲜明的周文化特征,又在器型与纹饰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其品类繁杂,从庄重威严的祭祀礼器到实用的日常饮食器具等,形成了体系化的用器规范。

本次展出的鄂国青铜器中,“鄂(噩)侯四器”尤为瞩目,其上铭刻的“噩侯”二字,实证了鄂国的存在——“鄂”在甲骨文、金文中多写作“噩”,传世文献中多作“鄂”。

展览现场的“鄂侯四器

然而,到了西周晚期,见周王室衰微,鄂侯驭方便勾结淮夷、东夷联合举兵叛周,侵吞周朝疆土。愤怒的周天子下令大军伐鄂,甚至颁发了“扑伐噩侯驭方,勿遗寿幼(无论老小一个都不留)”的命令。

鄂国宗庙最终倾覆于王师铁骑,鄂国遗民也北迁至如今的河南南阳一带。春秋时期,鄂国逐渐湮灭于楚地烽烟。

曾国七百年 位列《史记》世家

在距离随州羊子山西周鄂侯墓20多公里的叶家山墓地,则出土了另一段被尘封的历史。它属于曾国。

曾国与周王室为宗亲,其先祖南宫括(伯括)是周文王时期的重臣,他辅佐文王和武王,在克商过程中功勋卓著,因此成为曾国的始封之君。曾国也成为周代分封体系中的重要封国,承担着经略南方疆域、监控淮夷部族以及保障铜锡资源运输路线畅通的战略职责。

其时,曾鄂两国并立汉东,共同镇守周王朝的南方疆域,也承担着周王室对鄂国的管控与制衡之责。从西周初年至战国中期,曾国历史延绵七百余年,在历史文献中也被称为“随国”,与曾国是一国两名。

叶家山墓地出土的曾侯簋

随着周王室统治力量的衰退与楚国的强势崛起,曾国的文化特征逐渐发生转变。相关出土文物显示:春秋中晚期之后,随着楚国的扩张,曾国的疆域集中到今随州城区一带。

楚墓出土的曾国青铜器、曾侯乙墓中的“楚王熊章镈”都证明:此时的曾国已成为楚国的盟国。至战国时期,曾国在政治上已附属于楚国,其文化体系完全融入楚文化范畴。

曾侯丙缶

战国中期后,曾国逐渐消退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而留存于随枣走廊一带丰厚的考古资料,成为如今认识曾国历史及其受周代礼乐制度深刻影响的青铜文化的重要实证。

你可能不熟悉曾国的历史,但著名的“曾侯乙编钟”多半听说过。2021年10月揭晓的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中,湖北随州曾侯墓群便位列其中。

神面纹卣上 那摄人心魄的微笑

本次展出的鄂国与曾国青铜器,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还代表着西周早期青铜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中,著名的“鄂侯四器”最为特别。和同时期青铜器上常见的兽面纹相比,这组青铜器虽然与之构图相似,但整体更近似于一张人脸。因其既有兽面纹的特征,又有类似人面的写实,故学者称之为“神面纹”。

神面纹卣

近看神面纹卣,你会觉得自己看到了一张奇妙的笑脸:弯弯的眉毛由竖线组成,像两轮新月;鼻翼圆且宽大,酷似人的鼻子;尤其是那对炯炯有神的双眼,眼睑结构近似于人眼,目光愉悦,甚至带着几分狡黠,有种摄人心魄又天真无邪的独特美感。

此外,部分鄂国青铜器的颜色也与我们往常见到的绿色铜锈不同,有一种绝美的幽蓝色泽。这在迄今出土的青铜器中,是十分罕见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文保院副研究馆员李沫曾对青铜器不同颜色的锈蚀作过简要的分类分析。她在文章中提到:青铜器的锈蚀颜色,与其埋藏环境的地质条件息息相关。

兽面纹方座簋

如果青铜器埋藏在潮湿的土壤环境中,就比较容易形成绿色的碱式碳酸铜或者是蓝色的碱式铜碳酸盐。一般来说,如果埋藏的环境较为潮湿(接触到溶解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土壤中铜含量较高,就容易生成蓝色结晶状的铜锈。

无论背后原理如何,请带着这份好奇和珍重,去仔细欣赏这场美丽的青铜器特展吧,去感受这种原始而天真、淳朴而高贵的美,去体会这份永不再重现的人类文明稚气之美。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龙门石窟的数字化实践 作者:贾黎威(广西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数字技术让龙门石窟“芳华永驻”。新华社发 龙门石窟是世界...
评论丨秦兵马俑被损公众哗然,应... 孙某哪怕是患有精神疾病,也不是不承担刑事责任的充分理由 5月31日,西安市公安局临潼分局发布警情通...
两千年前古人如何竞渡(文物有话... 浙江宁波博物馆馆藏羽人竞渡纹铜钺—— 两千年前古人如何竞渡(文物有话说) 本报记者 窦瀚洋 《人...
原创 为... 明天就是端午节了。 说起端午,屈原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 只是因为纪念一个人,到后来却成了全...
原创 联...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获取每日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韩国申遗机构今晚注定难眠。...
原创 地... 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地府是亡魂最终的归宿之地,那里有着森严的秩序与独特的审判体系。而在这体系中,地...
原创 非... 炒米饼古称“干粮”,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的粵西(古称高凉郡),可谓历史悠久。 01 诞生发展 炒...
太平天国内部最致命的分裂:李秀... 后期的政争和地方内耗 天京事变后,首义诸王或死或走,天父、天兄的神话体系破灭,洪秀全得以乾纲独断。为...
隋文帝杨坚的后宫佳丽 隋文帝杨坚的后宫佳丽 隋文帝杨坚,作为隋朝的开国君主,其一生不仅以卓越的政治手腕缔造了统一南北的新王...
他燃香夜读,同学以为在求菩萨保... 朱洗(1900年—1962年),浙江省临海县(今台州临海市)人,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他毕生主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