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10月15日,陈独秀被国民党抓捕的消息震撼了整个社会,并迅速占据了各大报纸的头条。潘兰珍在一次偶然翻阅报纸时,注意到陈独秀的画像,她惊讶地发现,照片中的人物与她的丈夫竟是如此相似。心中充满了疑虑与不安,她匆忙回到家中,迫切想要与丈夫分享这一奇特的发现。然而,她却惊愕地发现,家里早已空无一人,甚至家中的物品也被弄得一片凌乱不堪。眼前的景象让她感到一阵惊恐,眼泪忍不住涌了上来。
那么,潘兰珍的丈夫究竟去了哪里?难道他真的是陈独秀?如果真是如此,为什么他从未向她透露过任何关于自己过去的事情?潘兰珍的脑海中一片空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猜测纷至沓来,难道她的丈夫真的是陈独秀,或者他只是陈独秀的兄弟?尽管无法确认其中的真相,但从家里被翻得一片狼藉的情形来看,丈夫的处境显然并不乐观,潘兰珍心中的担忧与恐惧愈加加深。
就在此时,一个陌生人带着李先生的信物上门,向潘兰珍揭示了所有真相。原来,她那沉默寡言的丈夫,正是那位赫赫有名的陈独秀。而潘兰珍的丈夫李先生,此刻正身陷国民党的囚笼,面临着无法预知的命运。听到这个消息后,潘兰珍的内心彻底崩溃,她为丈夫的安危感到极度忧虑。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仇恨深刻,作为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陈独秀必然是蒋介石眼中的眼中钉,必定面临死亡的威胁。尽管丈夫曾托人劝她避开这场风波,但潘兰珍不能置身事外,她决定,无论生死,必与丈夫共进退。
于是,潘兰珍迅速带着女儿回到了娘家,将女儿托付给父母照顾,自己则毫不犹豫地前往南京,去探寻丈夫的下落。通过各种渠道,她最终在国民党的监狱中见到了陈独秀。然而,面对丈夫这个新身份,她并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心中涌动着千言万语,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陈独秀见到潘兰珍,震惊与激动交织在一起。片刻之后,他从床上迅速爬起,紧紧抓住铁栏杆,眼神中充满了怒意与焦虑,他大声喝斥潘兰珍,命令她赶紧离开。潘兰珍从未见过丈夫如此模样,她被吓得连连后退,眼眶渐渐湿润。
眼看着眼泪要流下,她拼命咬住下嘴唇,握紧拳头,强忍住泪水,一步步向前迈去。最终,两个深爱着对方的人,在铁栏杆的阻隔下,紧紧相拥。潘兰珍向陈独秀表达了自己不离不弃、愿与他同生死的决心。离开监狱后,潘兰珍租下了一间简陋的房子,白天打工挣钱,晚上则尽可能地照顾丈夫。
至于丈夫的生命安全,潘兰珍并未过多担忧。陈独秀的社会地位极高,他的朋友们都在尽力为他向蒋介石求情,包括蒋介石的妻子宋美龄。蒋介石虽与陈独秀是死敌,但为了得到四大家族的支持,他不得不慎重考虑宋美龄的请求。最终,蒋介石为了保住政治利益,决定对陈独秀网开一面,将他判处十三年有期徒刑,而非死刑。
陈独秀向来淡泊宁静,只要有书相伴,哪里坐都一样。因此,即便是在监狱中,他的生活也相对安逸。至于潘兰珍与陈独秀的相识相爱,以及她直到陈独秀被捕才发现丈夫真实身份的原因,这一切还要追溯到她的成长经历。
1908年,潘兰珍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她年幼时便经历了家境的困顿,甚至与父母一起逃难。最终,潘兰珍一家辗转来到了上海这座大都市,但生活并未因此好转,导致她无法在应有的年龄得到良好的教育。13岁时,她便不得不进入纺织厂工作,成为一名童工,开启了她艰难的职业生涯。
随着年龄的增长,潘兰珍发现自己所在的纺织厂环境非常恶劣,待遇也十分低微。当她有机会进入父亲所在的烟草公司后,她满怀希望地相信自己会迎来新的生活。然而,进入烟草公司后,潘兰珍却遭遇了另一番困境。公司里有一位工头,经常利用职权对她进行性骚扰,提出种种无理要求。潘兰珍希望通过努力工作来改善家庭状况,却始终无法摆脱这个恶劣的职场环境。
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精神折磨后,潘兰珍最终选择了妥协,与工头开始了同居生活。然而,工头始终没有表现出任何结婚的意图,而他对潘兰珍的态度也逐渐变得冷漠甚至暴力。潘兰珍意识到,妥协只会让自己的处境更为恶化,于是她决定结束这段痛苦的生活,悄然离开了工头。
离开之后,潘兰珍过上了独立的生活,她租了一间简单的房子,靠做一些手工活养活自己。不久后,她的筒子楼里搬来了一个新邻居——李先生。李先生年约五十多岁,性格沉默寡言,潘兰珍对这位孤独的男人产生了好奇心。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她发现李先生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文人,懂得天文地理,也对现实政治有独到的见解。渐渐地,潘兰珍对李先生产生了钦佩之情,开始主动接触他,甚至帮他整理家务。李先生虽然为人内向,但对潘兰珍的求知欲表示宽容,最终两人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尽管两人年龄差距较大,潘兰珍当时只有22岁,而李先生已有51岁,但她并没有因此感到排斥。相反,她越来越渴望与李先生相处,并最终向他表露了心意。李先生也意识到,自己早已爱上了潘兰珍。经过一段时间的交往,两人决定摒弃世俗眼光,携手走到了一起,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然而,结婚两年后,潘兰珍并未怀孕,这让她心中充满遗憾。尽管她希望能有一个孩子,但她明白丈夫的年龄已大,如果坚持生育,可能会伤害到丈夫的健康与尊严。最终,她提出了收养一个孩子的建议,李先生毫不犹豫地同意了。几个月后,他们收养了一个名叫凤仙的小女孩,开始了三口之家的生活。
然而,家庭的平静并没有持续太久。由于生活琐事,潘兰珍和李先生发生了一些争执,她一度带着女儿回到了娘家。潘兰珍时常站在家门口,望着远方,盼望丈夫能来接她回家。然而,几天过去了,李先生始终未现身。正当潘兰珍心生疑虑时,她偶然看到报纸上的一篇新闻,陈独秀的画像与丈夫十分相似。她立即决定回到家中,却看到一片凌乱。此时,她才意识到丈夫竟是陈独秀。
1937年,日本军队全面侵华,南京也未能幸免。即便身处囚笼,陈独秀依然保持着冷静与理智。面对国民党的压迫,他再次要求潘兰珍离开,但她毫不畏惧,决心与丈夫共度难关。当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达成统一战线时,陈独秀最终得以无罪释放,并于1937年8月重新走出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