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是一种高频发生且极为危险的灾难,它对生命和财产造成的破坏不可估量。在现代社会,一旦发生火灾,民众只需拨打紧急电话“119”,消防队就会迅速响应,利用专业的灭火设备进行处理。然而,回望古代,当火灾发生时,人们该如何应对呢?古时是否也有类似于现代消防队的组织?
“消防”一词并非源自中国,而是近代从日本引入的外来词汇。日语中,“消”指的是灭火,“防”则指防火,两个字组合而成的“消防”一词,是现代火灾防控的象征。其实,早在古代中国,消防工作便已有雏形。当时的消防工作被称为“火政”。《周礼》记载,西周时期的政府便已经设立专门的官员来负责火灾防控。更具体地,《后汉书·百官志》中提到,汉朝政府设有“执金吾”一职,专门负责宫外的水火事故及治安管理。执金吾的下属在城内设有街亭,每个街亭既负责治安,也负责消防,类似现代的派出所与消防队的结合体。甚至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小时候也曾立下志向,梦想未来能成为一名执金吾,担任这个治安与消防双重职责的官职。
到了唐代,执金吾的职责被武侯铺取代,武侯铺内还配备了专门的灭火器材——水袋。这些水袋由牛皮或羊皮制成,容量可达三四石,内里装有竹筒,使用时可以通过竹筒精准地将水喷洒到火源处。相比于传统的水桶泼水方式,水袋显得更加高效、精准。
宋代是中国最早设立专业消防队的时期。这个名为“潜火铺”的组织,专责城市的灭火工作。潜火铺的数量根据城市的规模而定,通常设在城区的高地上,那里视野开阔,便于发现火灾。每个潜火铺上方都有“望火楼”,楼的基座高达九米,站在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附近城区的火灾情况。望火楼内配备旗帜和油灯,用于传递火灾信号。白天,通过不同数量的旗帜来表示火灾的严重性,晚上则改用油灯表示。潜火铺内装备了多种灭火工具,包括水桶、洒子、麻搭、斧锯、云梯、火叉、大索、铁锚等,甚至出现了用来破拆建筑的工具。
在火灾发生时,潜火兵会迅速出动,穿上写有编号的“火背心”,以防止外人混入火场。为了避免烧伤,他们还会披上湿毡帐。灭火时,潜火兵使用水桶、火叉等常规设备。如果火源较远或难以接近,他们还会使用更远程的灭火设备。例如,宋代的水囊,利用猪或牛膀胱做成,容量为五六升,潜火兵通过将水囊抛向火源,水囊破裂后,水流出来达到灭火的效果。此外,宋代还出现了唧筒,这是一种用竹子做成的灭火工具,利用压强将水从竹筒中射出,技术含量高,能远距离精准灭火。
在火灾难以扑灭时,古人也采取了另一种策略——构建防火隔离带。古代的建筑中,会特别设计防火墙,也就是“封火墙”,这是一堵高出房屋的空白墙,能有效阻止火势蔓延。如果火势无法被控制,潜火兵则会采取破拆法,拆除火灾下风向的建筑,避免火势扩展。为了完成这个任务,他们使用斧锯、大索、铁锚等工具,将房屋拆除,形成空地隔离带。这些拆迁行为看似悲剧,但根据《宋会要辑稿》记载,若因防火拆房,房主可以申请国家的赔偿,显示出当时对火灾防控的重视与文明。
通过这些详细的历史描述,可以看到古代中国在火灾应对方面不仅具有完善的机制和设备,而且充满了智慧与应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