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最为著名的政治谋略之一莫过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当时,刘备屡战屡败,听闻诸葛亮是个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于是他不惜三次亲自前往茅庐拜访诸葛亮,希望能够请教他如何振兴汉室,收复失地。面对刘备的请求,年轻的诸葛亮并没有让他失望,他用一篇详尽的《隆中对》策划为刘备指明了未来的道路,这使得刘备完全信服了诸葛亮的才华和谋略。
《隆中对》可以说是诸葛亮政治生涯中的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它不仅在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三国演义》中更是奠定了诸葛亮智谋的基础。然而,事实是,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极具远见,却最终未能实现其中的宏伟设想,实际上它的失败最终成了不可避免的结局。
为何说《隆中对》是一个失败的策划呢?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诸葛亮的宏图蓝图中,刘备未能如他所期望的那样复兴汉朝,甚至最终走向灭亡。诸葛亮曾在《隆中对》中设想,若天下发生变故,刘备将凭借荆州之兵,率领益州军队横扫宛洛,最后能够取得胜利,恢复汉室的荣耀。具体而言,他信心满满地写道:“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然而,历史的走向完全与他设想的相反,刘备不仅未能成就霸业,汉室也未能兴盛,最终,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成为了一个“乐不思蜀”的昏庸君主,政权也随之崩溃。
此外,《隆中对》不仅仅在最终结果上存在问题,诸葛亮在其中的很多战略思考也显得十分失误。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分析了当时各大势力的情况,谈到了曹操。他认为曹操虽起初名气不大、势力较弱,但凭借着卓越的谋略和机智,他最终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成了不可小觑的强敌。诸葛亮也曾指出,曹操手握百万大军,且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是刘备无法与之抗衡的优势。因此,诸葛亮对曹操的评估,虽然准确地看出了曹操的强势,却未曾深入挖掘曹操集团内部的矛盾与隐患,尤其是“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导致了曹操权力的集中与个人化,最终也为日后司马家族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同时,诸葛亮对孙权的分析相对较为深刻,认为孙权虽然掌控着江东,但他的国家虽然有险要的地形和民众的支持,但无法与曹操和刘备竞争,因此只是一个可作为辅助却不能成为威胁的势力。然而,诸葛亮在分析敌我势力时,却有意或无意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政治力量——司马家族。作为三国时期最具潜力的家族,司马家族最终在魏国的权力斗争中崛起,并最终实现了对魏国的篡位。诸葛亮虽然能清楚地感知到荆州、魏国的权力结构,却没有意识到司马家族的潜在威胁。这一战略失误,恰恰暴露了他在政治眼光上的局限性。
更有意思的是,诸葛亮自己本身的家族也拥有跨越多个政权和集团的庞大影响力,他本应能够洞察司马家族的野心,然而,他在《隆中对》中竟未提及司马家族的崛起。这究竟是他有意隐瞒,还是未能洞察?至今依然没有明确答案。然而,诸葛亮未能预见到“唯才是举”带来的内外隐患,确实是他战略上的一个重大失误。
从更广泛的战略角度看,《隆中对》的失败并不止步于未能识破敌人内讧和权力更替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的战略在最根本的构思上就有所缺陷。虽然他为刘备设计了一个“联孙抗曹”的策略,但他并未有具体的后续计划。诸葛亮预设的计划中,仅仅有打败曹操的策略,而如何在打败曹操之后整合资源、统一天下的详细蓝图却始终没有提出。尤其在他所设想的最终局面中,诸葛亮的计划没有为刘备及其后代的统治做出任何深入的规划。这个缺陷使得《隆中对》从一开始便注定了其无法实现的命运。
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虽然在形式上被誉为智谋的典范,但其真正的战略成效却未能达成。可以说,这篇文章若非空有名声,便是有着某种深藏不露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