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在慈禧太后悠闲地躺在床榻上享受音乐的时候,突然,12岁的同治皇帝气急败坏地闯了进来。只见他目光怒火中烧,看到床前跪着一名男子,他立刻冲着周围的人命令道:“把这个男人拖出去,立刻斩了!”然而,慈禧太后却毫不示弱,严厉斥责儿子:“是谁让你进来的?给我滚出去!”同治帝眼中含泪,心头怒火难抑,愤愤地离开了。此时,慈禧太后身边的这位男子到底是谁呢?他正是安德海。
说到清朝末期的大太监,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会是李莲英——陪伴慈禧数十年的心腹。然而,在李莲英上位之前,安德海曾一度独得慈禧的宠信。安德海之所以能在慈禧身边稳居重要位置,关键在于他在辛酉政变中的表现。咸丰帝去世前,为了保障年幼的同治帝的统治,设立了顾命八大臣,同时为了确保两宫太后能够互相牵制,咸丰帝特别为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分别授予了“御赏”和“同道堂”两枚御印,规定新皇帝的诏书必须同时盖上这两枚印章,方可奏效。
慈禧心中野心勃勃,早已渴望垂帘听政,掌握最高权力。然而,顾命八大臣却以“从未有太后垂帘听政”的传统为由,坚决拒绝了她的要求。这使得慈禧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嫉恨,决意与慈安太后一同挑战顾命八大臣的权威。可是,热河行宫周围大部分势力都偏向这些老臣,甚至慈禧和慈安联手,依旧只能与八大臣们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
就在此时,慈禧急需一个强有力的外援来打破僵局,而她选择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恭亲王奕?。恭亲王才智出众,极具政治手腕,若得到重用,必能成为清朝政治的中坚力量。但因为咸丰帝对弟弟的才能心生忌惮,一直将其边缘化,反而偏爱顾命八大臣的首领肃顺。因此,恭亲王与顾命八大臣并无太好关系,若想真正进入权力核心,必须依赖慈禧和慈安。
慈禧看到了这一点,决定与恭亲王合作,打破顽固的八大臣掌控。但此时,恭亲王仍远在京城,并且并未得知咸丰帝驾崩的消息。如何能及时与他取得联系呢?安德海自告奋勇,提出愿意亲自去执行这一危险任务。
第二天清晨,慈禧故意指派人布置寝宫,意图展示自己作为太后的威严。然而,安德海却当众插嘴,指出“先皇刚刚驾崩,太后如此行事恐怕不妥。”这一番话引起了慈禧的愤怒,她立刻命人痛打安德海,直到他口鼻流血,才算发泄了心中的怒火。接着,慈禧命令将安德海押到京城内务府接受惩罚。八大臣们本就对安德海这个低级太监心存不满,看到他被打,个个暗自高兴。只有怡亲王提出异议:“慈禧太后此举是否有些过头了?”但由于其他人没有同感,他便不再干涉。
实际上,这一切都是安德海与慈禧共同策划的苦肉计。安德海故意挑衅慈禧,借此机会被打发回京去见恭亲王,而他也没有辜负使命,成功见到了恭亲王并完成了任务。随后,恭亲王与慈禧联合力量,迅速夺取了政权,成功推翻了顾命八大臣。
慈禧终于得以垂帘听政,而恭亲王奕?则迅速被剥夺了所有实权。与此同时,安德海作为慈禧的得力心腹,因其无任何外部牵挂,反而获得了更大的信任。被升为总管太监的他,不仅获得了慈禧的宠爱,还娶了一位年仅19岁的戏班花旦。慈禧得知此事后,特意赏赐了安德海千两白银和百匹绸缎,以示恩宠。而安德海深谙如何讨得慈禧欢心,经常为她捏捏肩膀、揉揉脚。正因为安德海与慈禧的亲密关系,哪怕同治皇帝一度愤怒命令杀掉安德海,在慈禧的庇护下,他依然岿然不动。同治帝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无奈离开。
但同治皇帝未能做到的事情,山东巡抚丁宝桢却成功地完成了。1869年,同治八年,长期在宫中待着的安德海提出外出游玩,并顺便捞取一些财富。当时,同治皇帝大婚在即,安德海便以购买龙袍和婚礼物品为由,向慈禧太后申请出宫,得到慈禧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