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末的国际外交舞台上,英国抛出的一连串操作堪称耐人寻味。有消息称工党领袖斯塔默计划于2026年1月底访华,这将是自2018年特雷莎·梅之后英国首相时隔七年的对华最高级别访问。更值得玩味的是,就在访华传闻发酵之际,搁置七年的中国驻伦敦新使馆建设计划突然传来即将获批的消息,英国内政部、外交部及军情五处、六处均已点头,只待12月10日官宣,前提是不触及英国所谓“国家安全红线”。一边是经济增速低迷到三季度环比仅0.1%的困境,一边是对中国投资和市场的迫切需求,斯塔默政府这波“先批使馆再谈访问”的操作,到底是真心改善关系,还是一场精准计算的政治交易?

要搞懂这背后的逻辑,得先看看中国驻英新使馆这桩“七年烂尾案”有多离谱。2018年中方花2.55亿英镑买下伦敦泰晤士河北岸皇家铸币厂旧址,本计划2021年建成中国在欧洲最大外交馆舍,如今地块上杂草都没过膝盖,成了中英关系最扎眼的“伤疤”。最初审批一路绿灯,时任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亲笔写信支持,区议会也确认项目“符合区域风貌”,按英国规矩最多一年半就能落地。转折点出现在英国推出“全球英国”战略并跟着美国搞“印太转向”后,议会成立反华小组,硬是把使馆建设打成“战略安全议题”。区议会突然以“安全风险”否决规划,审批权收归中央后又启动四轮安全评估,甚至要求中方提交“无删节版结构图纸”,追问“地下二层是不是预留了通信隧道”——这种超出常规外交馆舍审批的苛刻要求,明眼人都能看出是故意找茬。更荒唐的是,斯塔默今年10月还放话要把审批推迟到12月,甚至附加“中国停止进口俄油”的无关条件,把外交项目当成了讨价还价的筹码。
如今突然松口批准,斯塔默政府的算盘打得叮当响。英国经济的窘境早已不是秘密,脱欧后的市场空缺、老化的基础设施、持续低迷的增长态势,让这个老牌帝国不得不向中国伸出求助之手。2025年三季度英国生产部门下降0.5%,经济增速勉强维持0.1%的微弱正增长,而中国作为英国第五大贸易伙伴,双边年贸易额近1000亿英镑,中企在英的苏格兰风电机组制造基地等项目更是实打实的投资活水。英国奢侈品行业依赖中国市场,清洁能源转型需要中国资本与技术,就连伦敦金融城都在担心失去中国投资会导致数万就业岗位流失。财政大臣里夫斯2025年1月访华重启中英经济峰会,外交大臣库珀11月初与王毅通电话期待高层交往,这些前期铺垫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中国的投资和合作成为英国经济的“输血泵”。

但斯塔默政府的尴尬在于,想拿好处又不愿放下身段,甚至还在被外部势力牵着鼻子走。美国对中英关系的干涉从未停止,两名美国参议员曾直接给唐宁街写信,声称中国新馆址离伦敦金融城光缆枢纽不到800米,会成为“监听前哨”,还拿美英自贸协定和钢铝关税豁免相要挟。英国军情五处随即跟风炒作“安全担忧”,斯塔默政府顺势拖延审批,把对美关系看得比双边外交规矩还重。更讽刺的是,英国一边在华推进四个外交项目,包括修建驻华使馆、扩建武汉签证中心,一边却卡着中国的使馆项目不放,之前还想“打包同步批准双方项目”被中方拒绝。这种“我可以对你不守规矩,你得对我讲情面”的霸权思维,放在当下的国际格局中显得格外不合时宜。
英国内部的政治操弄更让局势雪上加霜。部分政客毫无根据地炒作“中国间谍”“中国制造电动巴士远程熄火风险”等议题,把正常的经贸合作政治化。议会跨党派中国小组还出过报告,把“否决中国使馆”说成是“维护主权的象征”,全然不顾这种行为对双边互信的破坏。斯塔默政府既要平衡“红墙州”选民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又要安抚伦敦金融圈想和中国做生意的金主,只能在对华政策上左右摇摆。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让英国在国际上的信誉受损,也让中方对其诚意打上大大的问号。要知道,中国广核集团已经停止对欣克利角C核电站的资金投入,中投公司也减持了30亿英镑英债转投法德绿色债券,英国正在为自己的摇摆付出实际代价。
从军事安全视角看,英国的所谓“安全顾虑”根本站不住脚。地缘战略委员会研究员格雷丝·西奥多卢提出的“间谍风险”“基础设施控制风险”,至今没有任何实质证据支撑。华为参与英国5G建设的案例已经证明,美国施压下的“安全封杀”最终损害的是英国自身利益,当初判定华为风险“可控”的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如今也没能拿出其构成威胁的证据。吉尔斯·莫汉教授的观点更具说服力,中资企业以盈利为目的,破坏英国基础设施不符合自身利益,所谓“地缘政治施压工具”的说法纯属臆测。更值得注意的是,英国一边炒作中国“安全威胁”,一边却在“奥库斯”机制中积极配合美国挑动阵营对抗,这种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其安全焦虑背后的冷战思维。

斯塔默政府若真想通过访华获得中方“输血”,光靠批准使馆项目还远远不够。中方早已明确表态,愿与英方以更宽广视野打交道、做伙伴,但坚决反对将经贸合作政治化,要求英方坚守契约精神。这意味着英国必须摒弃政治操弄,停止跟着美国搞对华遏制,把“口头诚意”转化为实际行动。中国已经通过《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维护自身权益,将使馆审批纠纷提交海牙国际仲裁院并在联合国备案,冻结英国在华四个使馆项目的施工许可,暂停英国外交车辆在华免检待遇,这些反制措施已经让英国感受到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