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过《三国》的人都了解,曹操因赤壁之战的惨败,未能实现统治天下的梦想。那么,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为何显得如此轻率呢?周瑜在这一战役中是否对胜利充满信心呢?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在周瑜的传记中,有这样一段关键的描述:“当下北方动荡不安,马超与韩遂仍旧驻守在关西,这是后续威胁。若放下马匹,依靠舟船与吴越抗衡,这并非中国人所擅长的战法。而如今正值严寒,战马没有足够的饲料,中国士兵被迫远离饮水源,不适应当地水土,极易滋生疾病。”这段话实际上表达了周瑜的深刻担忧。
周瑜认为,马超和韩遂在关西的防守给曹操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曹操在水战方面的技术并不高明,去迎战吴国显得极其不明智。尽管存在这些潜在的隐患,曹操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冒险出战。周瑜清楚地意识到曹操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但实际上,他自己也并没有绝对的胜算。
“舍弃骑马,依赖水上作战,和吴越争夺优势,这显然不是华夏的传统。”的确,这反映了曹操在战略上的短视。但曹操调动了投降于他的刘表麾下的水军充实阵容,尽管这些水军的作战能力无法与周瑜的水军相比,但至少可以阻挡敌军一段时间;而曹操所带领的水军人数上也不逊色于周瑜。因此,这只能被视作一种态势上的优势,不足以确保最终的胜利。
“如今气候寒冷,马匹食草不足。”这一点却并不准确。虽然已经进入寒冬,长江流域依然有丰富的饲料可供寻找,曹操背后也囤积了相当数量的粮草,只是运输的速度较慢而已。因此,这一论点并不成立。
“驱使士兵远离江湖,倘若不习水土,必然会受到疾病的侵袭。”确实,这一情况在当时存在。然而,曹操对此早有应对之策。他特意选择在流行病最不易发生的严冬进行军事行动,以尽量降低瘟疫爆发的机率。比如,晋朝最终统一的吴之战也是在严冬时节进行,从而有效避免了疫情的爆发。因此,冬季战斗时,瘟疫的发生几率是极低的,如果将其视为胜利的前提,那无疑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