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28军82师的政委宋清渭接到了一个新的任命,调往福州军区担任干部部部长。对于这一调动,他内心充满疑惑,但始终保持对军令的服从,便按时到达军区报到。后来,他才得知,军区的高层领导之所以将他调往这一岗位,是出于对“人才流失”的担忧,希望能留住他这样的人才。
宋清渭在抗战后期便投身于革命事业,而在解放战争时期则曾担任连指导员,全面负责部队的思想建设与政治工作。上海战役之后,随着第10兵团向福建地区的挺进,他也被调往兵团的机关工作。
1952年,当兵团被撤销并改组为福建军区后,宋清渭在军区的组织部担任党务助理员和党务秘书,官职为营级。在福建的这12年间,他一直扎根于机关工作。到了1963年,由于对能到前线作战部队工作的渴望,他被调整至野战部队,担任团政委,随后又升任省革委会副主任和师政委。
1969年1月,宋清渭被任命为师政委,28军也算是一支他熟悉且曾在其中工作和战斗的老部队。然而,在他担任师政委仅仅9个月后,上级高层突然下达指令,全军进入临战状态,要求建立战略预备队。此时,28军也面临紧急移防到临汾地区的任务,时间仅限15天。
在接下来的10个昼夜里,整个师团的近2万名官兵、家属以及所需的物资和武器都在忙碌中为出发做好准备,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只等待那声出发的令下。然而,就在此关键时刻,宋清渭意外接到军区的调令,被要求前往福州军区担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至于为何将他调回军区,有传闻说是军区的高层领导担心“人才外流”。显然,随着部队的搬迁,整个军的调动也是水到渠成之事。而调宋清渭回到军区,原因则很简单,因为他对军区的干部环境非常熟悉,曾在这里工作多年,对许多干部都有深入的了解。
在福州军区工作了20年,宋清渭不仅有丰富的机关工作经验,还有地方和野战军工作的经历。负责干部工作的职位对于他来说意义重大,这充分体现了上级对他的重用。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用人问题相对复杂,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次重要的锻炼机会。
虽然他与军区首长及二级军区的部长有所交情,但经历了“大罢大提”后,许多二级部部长都已更换,这让他不得不重新熟悉环境。在上任后,他致力于为一批老干部落实政策,并积极选拔中青年干部,贯彻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
在干部部工作仅仅一年,军区的领导班子又进行了调整,他被提议调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部长,并已上报军委。这个变化意味着他从师级直接升为军级,然而,令他倍感不安的是自己资历尚浅,经过上级领导的反复考虑,他最终被决定调往野战军服役。
经过商讨,宋清渭被调任至刚刚组建的29军,担任副政委。从此,他在29军扎根长达13年,历任军副政委和政委等多个职务。直到1985年,他才被调至济南军区担任副政委、政委的职位,继续发挥他的才能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