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乾隆年间,张英与张廷玉父子的事迹流传千古,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父子二人不仅分别担任过朝廷的重要职务,而且均以廉洁奉公、节俭为政而广为人知。他们不仅在当时的清朝政府中享有盛名,而且张家后代的发展也颇为辉煌,尤其是张廷玉的四个儿子,各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人才。
张家优良的家风
回溯至1677年的南书房,张英正处于一种极为忙碌的状态。此时朝廷正在紧锣密鼓地处理三藩之乱,张英每天都忙于朝政,早出晚归,随侍在康熙帝左右,深得康熙帝的宠爱与信任。只要康熙帝进行南巡,张英便是必不可少的随行人员,这一切都彰显了皇帝对他的高度依赖与信任。
张英本人始终认为,作为一名官员,最为重要的是保持清正廉洁,他的个人品德也完全符合这一点。作为一位才识卓越、处事节俭、性格坦荡的人,张英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身为皇帝身边的大臣,他不仅在政策执行上毫不妥协,且在学术上也有不小贡献,参与了《国史》和《大清一统志》等史书的编撰。他一贯提倡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我升迁,坚信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够成就一番事业。
张英的家风严谨,他不贪图享乐,甚至早早就为自己设定了退休后的生活标准,并立下规矩:“誓不穿缎衣,不食人参”。他所创建的家庭环境,深深影响了张廷玉的成长。
张廷玉的廉洁政治
张廷玉继承了父亲的清廉作风,他在《澄怀园语》中写道:“为官首要廉洁,养廉之道,莫如能忍”。他深知人性中贪欲的本能,因此努力避免这些诱惑。他常常提到,财富和地位终将如过眼云烟,所谓的荣华富贵最终会消逝,正如“衣冠辈零落同尘埃”的结局一样。
张廷玉在康熙帝的赏赐下,居住在一座古老的园林中,虽然设施简陋,甚至日常生活用品都不完全,但他毫不在意,始终坚持认为百姓的安危才是最为重要的。比如在1708年,桐城东乡陈家洲发生水灾,当地百姓陷入困境,张廷玉便紧急动员亲戚筹集款项进行救灾,获得了民众的广泛赞誉。
此外,在一次回乡途中,张廷玉发现龙眠河上的子来桥被洪水冲毁,他慷慨解囊,捐出了皇帝赠送的六千三百两白银,用于修复桥梁,这一行为不仅帮助了当地百姓,也为他赢得了更高的声誉。为了纪念他,这座桥还被命名为“良弼桥”。
官场中的宽容与远见
清朝的官场复杂,张英与张廷玉二人尽管在其中多年,但他们却始终以宽容、谦和的态度待人,这也让他们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张英作为官员,总是以宽容大度的心态待人接物,从不图谋私利,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六尺巷”事件便是张英宽容为政的代表之一。
张廷玉也延续了父亲的风范,他在为官之路上总是虚心听取同僚的意见,对于各种政治分歧,他总是采取诚恳的态度,不争不抢。正因如此,张家父子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稳固。特别是在官场的“上升阶段”,他们明白“拉帮结派”之恶,始终保持着独立和清正的姿态,从不与人结怨。
张英不仅在朝廷中行事低调,还曾多次向康熙帝推荐一些德才兼备的人才,而他举荐的对象常常终其一生都不知道是张英推荐的,康熙帝对此心知肚明,并称赞张英是“始终敬慎,有古大臣之风”。张英的品德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使得张家的声誉持续发扬。
张廷玉的晚年与遗产
张廷玉晚年时,已经风烛残年。1748年,年届七十七的张廷玉请求退休并希望能获得“配享太庙”的殊荣,这一请求成为了他一生中的转折点。虽然乾隆帝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张廷玉必须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不得轻易退休。可张廷玉却执意提出这一要求,并在乾隆帝面前哭诉,最终使得乾隆帝心生不满。
乾隆帝公开发怒,认为张廷玉的请求过于不合时宜,因此公开发表了一道上谕,严厉批评了张廷玉的态度。然而,张廷玉一生的贡献和清廉的声誉仍然得到了皇帝的体恤,最终他被批准配享太庙,虽有些许曲折,但也算是得到了圆满的结局。
张家的辉煌与文化传承
张廷玉的教育与家训在其后代中得到了延续,尤其在他的儿子们身上得到了充分展现。张廷玉的教诲与家风使得张家后代在政治、文化领域都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张廷玉的第二子张若澄,年仅24岁便考中进士,后继承父亲的官职,在乾隆帝的身边任职,逐渐成为清朝政坛的栋梁。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突出表现,还在艺术上有出色造诣,多次陪伴乾隆皇帝,受到极高的评价。张若澄的绘画才华甚至被乾隆帝亲自称赞,部分作品被收入《熙朝名画续集》。
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亦是个杰出人物,他早年中科举高榜,担任了重要官职,不仅在绘画上有卓越表现,还因年少得志而被视为未来的希望。不幸的是,张若霭英年早逝,年仅34岁。
此外,张廷玉还有两位出色的儿子——张若溎和张若渟,他们分别在不同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清朝朝廷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张家这一优良的家风和教育传承,确保了后代子孙在官场与文化领域的成功,使得张家的故事成为了封建社会为官之道的典范,至今仍被世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