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3月,随着冬季攻势的结束,东野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迎来了职务上的变动。他接替了陈伯钧,担任了上干大队大队长,而陈伯钧则被调任为1兵团的副司令员。这一调整是为了让洪学智负责培训师团和营级干部,培训计划每三个月为一期,且各纵队的领导轮流参与。选择洪学智担任此职务的原因与他在抗战时期曾多次参与抗大办学相关。他的前任陈伯钧也是一位军事教育专家,具备相当的教育经验。
上干大队主要进行短期军事训练,前线的指战员可以抽空参加学习,学成后回到作战部队继续投入战斗。在当时的战争形势下,对前线指战员进行军事培训显得尤为重要。1947年,部队经历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激烈战斗,随即又展开了夏季、秋季和冬季的攻势,虽然战斗不断,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这些战斗表明,打仗不仅仅是依靠实际作战经验,还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两者的结合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从职务的角度来看,纵队司令员和上干大队大队长的职务各有不同的意义。如果从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角度来看,前线的指挥员显然更为重要,因为他们通过一场战斗就能消灭成千上万的敌人,削弱敌方的实力。而从大局出发,军队的指战员必须在实战与理论的结合下才能保持战斗力,立于不败之地。正如古人所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前线屡次获得胜利之后,洪学智被调到后方工作。对一般的司令员来说,调离前线可能会感到失落或不满,但洪学智对此并没有产生任何不快。1947年5月,万毅被上级准备调到松江军区司令或齐齐哈尔司令的位置,而李天佑接替他担任1纵司令。万毅对此有些不解,难以理解为什么自己在经历了三下江南战役之后仍能获得如此调动。然而,1纵作为王牌主力,确实应当在更大范围的作战中发挥作用,而万毅在大兵团作战及城市攻坚战中的经验较少,因此这一调整显得颇为合适。尽管他希望留在原职,但最终还是由政委李天佑带领部队继续战斗。
到8月时,秋季攻势即将展开,4纵的司令也发生了变化,胡奇才被换成了吴克华。胡奇才对此感到不快,尤其是他曾率部在新开岭一战中歼灭敌军一整师,立下赫赫战功。战斗取得的成功并未改变上级的决策。事实上,胡奇才的身体状况一直不好,而秋季攻势势必需要频繁作战,因此上级考虑到他身体的承受能力,最终作出了这一调整。
洪学智的经历与其他将领不同。在他的军事生涯中,无论是政治工作、军事教育、军事指挥还是后勤管理,他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土地革命时期,他从事政治工作,抗战期间从事军事教育,后期担任了师参谋长。在进军东北之后,他负责铁路疏导,随后成为辽北军区副司令员,接着又调任黑龙江军区司令员进行剿匪工作。之后,他被紧急调回担任6纵司令员,指挥了德惠攻坚战、三战四平等重要战役。如今,被调到后方从事军事教育,他依然义不容辞,全力以赴,毫无怨言。或许为了安抚他的情绪,上级特意指出,这项工作与担任6纵司令员同样重要,不容忽视。无论如何,洪学智从来都是全身心投入到每一项工作中。
从参加革命至1990年退役,洪学智不仅从事过政治工作,还涉及军事教育、参谋工作、指挥工作、后勤管理以及国防工业等多个领域,几乎涉及了军队所有重要职能,因此他也被视为一位全能型人才。
在后方的培训工作原定为三个月,但由于上级正在酝酿是否发动锦州或长春战役,他被留在了司令部协助工作。在辽沈战役中,洪学智并未直接参与前线战斗,而是在司令部开展工作。战役结束后,他重返6纵,继续担任司令员,参与了平津战役以及南下解放中南战役等重要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