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学作品中,秀才的形象常常难以用简单的词语概括。既有像张生那样无所事事、心心念念追求富家小姐的形象,也有吕轻侯那种忠诚而又过于迂腐的个体,甚至因家产被卖光,穷到连饭都吃不起的情况。
在影视剧《知否》中,秀才的形象被再度刷新。孙秀才娶了盛家淑兰,不仅上演了一出“软饭硬吃”的剧情,还在花着盛家钱的同时,肆意打骂淑兰。盛家母子甚至认为这段婚姻是高攀,毕竟孙秀才身上有“宰相根苗”的身份。
那么,历史上秀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究竟如何呢?实际上,秀才的含金量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很大的变化。
隋唐时期,秀才的选拔十分严格,几乎是万里挑一,成功者无疑是人中龙凤。在这一时期,秀才几乎没有面临养不活家人的困境。科举考试虽为寒门子弟开辟了上升通道,但成功的难度极高,往往举国之力也只能培养出少数几位秀才。在唐太宗武德至贞观的三十多年间,年产秀才不过两人,每一个都犹如金疙瘩。没有世族奢靡腐化的风气,秀才往往学识渊博,前途光明,因而豪门争相招纳,成为求贤若渴的对象。
因此,隋唐时期的秀才基本上能够依靠自己的官职俸禄养活自己和家人。对于那些在这段时间内设定的小说人物,很多都在讨论新欢与旧爱的抉择,贵族小姐与普通女子在秀才心中的竞争力,毕竟“上岸”后往往意味着要作出情感上的取舍,成为文学中常见的议题。
到了宋朝,随着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每年能够培养的秀才数量有限,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因此,秀才的选拔标准逐渐放宽,增加了礼部会试,形成了两级科举考试制度。到了开宝六年,还增设了殿试,使科举考试达到三级体系。这一变化不仅可以避免主考官和考生形成过于密切的关系,也为考生提供了更多机会,进一步拓宽了秀才的选拔渠道。
在这一时期,秀才的数量急剧增加,类似现代社会中大学学历贬值的现象,宋朝的秀才身份也不再是那么稀缺。尽管如此,宋代却以其优待读书人而闻名。一旦成为秀才,他们不仅免除徭役,还能为家庭成员争取免税名额,家中的经济状况因此得到了极大的缓解。此外,秀才在政治和社会地位上也有了显著提升,不仅能够避免在与官员打交道时的跪拜,甚至在法院诉讼中也能享有优待。
然而,尽管宋朝的秀才待遇如此优厚,依然有许多人因家境贫困而难以维持生活。比如《少年包青天》中的包拯,母子俩相依为命,免除徭役的名额白白浪费,而包拯的学费也十分昂贵,因此家庭经济依旧捉襟见肘。
进入明清时期,秀才的地位和待遇不但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科举考试的难度更大,每三年举行一次岁试和科试,只有成绩突出的秀才才可以继续维持身份。对许多秀才而言,他们的收入已经难以支撑家庭生活,更多的则是需要家人的供养。这一时期,秀才为了保持名分,几乎将所有时间投入到读书上,丝毫不敢懈怠。
此外,秀才办书院挣钱的想法并不现实。由于他们的精力都投入在科举的竞争中,若没有父辈或家庭的支持,根本无法兼顾生计与学业。而从当时的婚姻现象来看,秀才的身份已经不再成为寻求亲事的首选,许多家长认为,秀才未必能保证未来的稳定,甚至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失去这一身份。
总的来说,隋唐、宋、明清三个时期,秀才的收入和社会地位有着巨大的差异。隋唐时期的秀才由于数量稀少,社会地位极高,能够轻松养家,而宋朝虽然秀才数量增多,待遇有所减轻,但依然有不少人能凭此身份过上较为宽裕的生活。到明清,秀才身份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收入难以支撑家庭,许多秀才甚至无法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