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在西府战役结束后,西野部队进入了整顿和休整阶段,各个纵队开始了思想和军事方面的全面检讨和调整。
四纵队的问题显然较为复杂。在战役过后,四纵队的司令受到了上级的批评,警3旅的旅长及其下辖的团长均被撤职,原因在于“未能执行命令”。这意味着,尽管总部下达了明确的指示,但他们私自选择撤退,结果导致了用于支援的兄弟部队遭受了不小的损失。
在上级对纵队司令进行批评之后,司令和政委立刻召集了纵队内的团以上干部召开会议,专门针对3旅的旅长以及其下属的5个团的团长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会议结束后的余波影响深远,警1旅的参谋长刘懋功被单独召去谈话,遭到了指责。批评的焦点在于他与旅长兼政委高锦纯之间的关系不寻常,暗示二人存在联手的嫌疑。
刘懋功内心觉得这样的批评毫无道理,因而进行了辩解。在抗战胜利的前夕,高锦纯被调任为警一旅的旅长,此前他在胶东地区作战表现出色。没过多久,上级便任命刘懋功为旅参谋长,此后两人开始了共同的工作合作。他强调,他作为参谋长,自然有责任和义务协助主官开展工作,这样的关系难道有什么不妥?他暗示,倘若二人之间经常发生意见分歧和争执,那才算正常。
纵队首长则质问道:“高锦纯的意见你都全盘接受?”也就是说,要么就是无条件支持,无论其意见是否正确。纵队下令警1旅前往陇东,而高锦纯和刘懋功则都建议向渭北进军;在打击润镇的过程中,司令曾下令让他们撤退,为什么你们俩却都赞同这个决定?这难道不是同流合污吗?
作为参谋长的刘懋功回应说:“既然这是一个民主体会,大家都应畅所欲言,持有相似或不同的看法都是合理的。如果下属的指挥员都必须盲目服从,直接下令就好了,根本无需进行讨论或征求意见。尽管大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但下达命令后,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执行司令的指示。为什么在撤退这个问题上没有及时行动?敌人几乎要被消灭了,再给一点时间就能彻底解决。他们旅部认为否决撤退,等战斗结束后再撤,这个判断也有其道理,最后却还是遵循了纵队的命令,选择了撤退。”
刘懋功的反驳却引得纵队首长要求他端正态度,进行更多的自我批评。对于这次的误解与批评,刘懋功感到十分困惑,同时也心生不快。毕竟,他们都是来自陕北红军的老战士,按理说在同一个团队中奋斗了十多年。以往的批评也是基于事实,而此次的批判似乎更多的是出于主观臆断,让他觉得无端而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