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开国将领中,有许多政工出身的指挥员在战斗中展现了非凡的能力,如邓华、陈锡联、王建安、刘亚楼、杨成武以及刘忠等。这些将领在战场上的表现堪称传奇,而提到前几位上将时,大家或许会有所了解,而对于刘忠的名字却相对陌生一些。
尽管刘忠的名字不为所有人熟知,但他的资历绝对不容小觑。自从他加入革命事业以来,就转入了政工系统,并迅速在组织中崭露头角。他首先担任大队党代表,后来晋升为师直属队的党委书记,接着不久便被提拔为团政委。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刘忠就从连级职务跃升到了团级职务,展现了他过人的能力。
从1930年起,刘忠担任了团政委一职,并且一直在这个岗位上任职直到1934年。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时,他一度担任团长。在一场战斗中,部队遭遇了重大损失,刘忠因此被调往师政治部担任组织科长,随后又调任军团司令部侦察科科长,开始了他为期两年的侦察工作。1936年,当他抵达陕北时,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接受进一步的学习。
抗战爆发后,刘忠从学员身份晋升为抗大十二队队长,开始了军事教育的工作,并且很快被提拔为三大队的大队长。1939年,他被派往敌后根据地,在晋察冀边区办学。他领导的三大队被改编为抗大三团,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军,他们终于到达了冀中平原进行办学。几个月后,刘忠被调往晋冀鲁豫,筹建抗大六分校,并担任了校长一职。
随着1942年局势的变化,刘忠被调往陈赓领导的386旅担任副政委,协助聂真政委工作。从1934年到1942年,刘忠离开了前线部队整整八年,这一段时间无疑为他提供了宝贵的成长经验,也使他在日后的指挥中更为沉稳和成熟。
经过一段时间的历练后,刘忠在对日作战中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1944年,他被任命为太岳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接替王近山担任该职。王近山则带领一个团前往陕甘宁边区担任新四旅旅长。从此,刘忠正式踏上了军事主官的岗位。
抗战胜利后,刘忠担任了386旅旅长,后来部队改编后,他担任了4纵10旅的政委,虽然担任政委,但他同样在作战中展现了卓越的指挥能力。内战爆发后,刘忠调任4纵参谋长,并与副司令员完成职务互换,副司令员负责参谋工作,而他则专注于前线作战。
1947年8月,刘忠调任太岳军区司令员,负责二线部队作战,并协助主力部队参加了临汾战役和晋中战役。根据战事的需要,1948年,军区部队改编为野战纵队,参与了太原攻坚战。1949年,部队再次改编为62军,并向西南进发,与刘邓大军联手作战。
大西南解放后,朝鲜战争爆发,作为军长的刘忠非常渴望前往前线,但上级却将他调往新成立的南京军事学院,这一决定让他感到非常不满。为此,他专程找到了贺老总和邓政委,说明自己的立场,但他们告诉他这是上级的决定。于是,刘忠决定亲自到京城去找老首长聂荣臻总长和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希望他们能够改变命令,让他重返前线。
在京城,他见到了过去的老首长萧克,萧克了解了他的来意后,耐心开导他。如今新中国已经成立,许多工作亟待开展,特别是在建军方面,部队正规化建设任务艰巨。作为一名老干部,刘忠应该服从命令,不该提出任何异议。此外,萧克指出,刘院长过去曾是刘忠的老上级,调他去南京工作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一艰巨任务,希望他能够支持首长,尽快到南京上任。
回溯到1930年,刘忠与萧克的初次相识是在红12军2纵编入红4军3纵时。那时,萧克是纵队司令员,而刘忠则是大队党代表。由于纵队下面有支队,而支队下有大队,他们之间的工作并没有太多交集。有一次,大队司务长因临时任务丢失了三十多块大洋,按规定应该受到严厉处罚。为了替司务长解围,刘忠主动承担了责任,表示是他让司务长去执行任务,如果要处分,就先处分自己。
萧克对于刘忠主动承担责任的勇气非常佩服,在当时部队纪律十分严苛,刘忠的举动充分体现了一个干部应有的担当。几个月后,萧克被调去担任红4军参谋处长,而两人则没有再共同工作过。
或许正是萧克的一番话,疏通了刘忠的心结,使他最终没有再去找聂荣臻和罗荣桓两位首长,而是顺利地接受了前往南京军事学院的任务。调动刘忠到南京军事学院的原因,显而易见:他不仅有丰富的政工经验,还在抗大担任过学员、大队长和抗大分校校长等职务,拥有丰富的办学经验,而军事学院正是需要这样的人才来帮助部队建设和正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