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被认为是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关键战役。过去,清朝的军队只是曾在欧洲列强面前吃过亏,根本没有把远东的小国日本放在眼里。没想到这场甲午战争,却让清朝那些守旧的老大爷、老奶奶们目瞪口呆。大家总说西方列强强大,谁能想到东洋的日本也有如此强大的军力?
这场战争之后,清朝开始与沙俄结盟,试图共同抵御日本。然而实际上,日本打完甲午战争后,已将所有实力耗尽。甚至有些人推测,如果清朝继续坚持下去,完全有可能拖垮已经疲惫不堪的日本。可惜就在关键时刻,慈禧太后点头同意了,李鸿章签字敲定,《马关条约》签署,清朝不仅割让了宝岛,还赔偿了2.3亿两白银。
从这里可以看出,日本不可能在短期内继续对清朝发动攻势。至少有三个主要原因,能够支撑这个判断。首先,沙俄的威胁,所谓的“日本随时会发起进攻”不过是沙俄的虚张声势,他们只是想通过制造恐慌,借此实现自身的利益。
清朝得知与沙俄结成同盟后,日本自然感到愤怒。更令日本气愤的是,沙俄与清朝签订了《中俄密约》,开始对东北和朝鲜半岛伸出触角。沙俄与日本之间的竞争由此显现。
第一,沙俄与日本在争夺半岛的控制权。甲午战争后,清朝放弃了对朝鲜半岛的藩属权,但沙俄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开始试图渗透到半岛。对沙俄而言,一旦能控制半岛,便能获得一个不冻港,增强在远东的战略优势。日本则认为沙俄的行动严重侵犯了其在半岛的利益。为此,日本多次与沙俄交涉,却一直未能得到正视。
第二,沙俄和日本在争夺辽东半岛的控制权。甲午战争谈判时,日本本欲要求清朝割让辽东半岛,但沙俄携手德国和法国坚决反对。清朝对此非常感激,认为列强之间还不乏“好心人”,从而与沙俄结成了联盟。然而,随着时间推移,沙俄却利用“帮助防备德军”的理由占领了辽东半岛,并在1898年逼迫清朝签订《旅大租赁条约》,进一步加剧了与日本的矛盾。
第三,沙俄和日本在争夺八国联军中的领导地位。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其他列强派遣的兵力相对较少,沙俄与日本的兵力最为庞大。为了争夺八国联军的主导权,沙俄派遣了4800人,而日本则迅速调动了8000人。沙俄不满,日本的举动,直接导致了双方在东北地区的对峙。在这场国际危机中,沙俄占领了东北,成为最大受益方。
日本最终决定向沙俄挑战。明治天皇询问伊藤博文:“如果我们与俄国开战,胜算如何?”伊藤博文表情严肃,回答说:“日本获胜的几率不到三成。”这个答案让明治天皇略感失望,但很快做出决定,最终在1902年与英国结成同盟,获得了与沙俄较量的信心。
沙俄在东北的扩张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指责,虽然后来沙俄装作撤军,但很快又大规模增兵,宣告了他们对东北的实质控制。1904年2月,日本对沙俄的远东舰队发动了突袭,随即爆发了日俄战争。经过一年多的激战,沙俄惨败,战争最终以日本获胜告终。
战后,谈判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尽管日本获胜,但与甲午战争相比,他们的收获显得微乎其微。日本获得的利益主要是:南满洲的控制权和对辽东的部分影响力。其他方面并无太大实质性进展。这让日本民众十分愤慨,认为自己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却未能获得应有的回报。
沙俄虽然在这场战争中未付出赔款,但仍未完全撤出东北。沙俄继续掌控着中东铁路的主干线,未曾放弃其在该地区的利益。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日本实在无力继续作战。尽管沙俄损失惨重,但日本的伤亡也不容小觑,他们不仅失去了大量士兵,还耗尽了国库的资金,无法再承受长期的战争。
第二,沙俄的强硬态度使日本难以应对。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坚定态度令日本政府在谈判时感到焦虑。日本不清楚沙俄究竟还有多少实力,因此选择见好就收,避免继续冒险。
第三,日本的胃口并不大。即便他们可以完全控制东北,但对当时的日本来说,东北的面积和人口过于庞大,难以消化。如果完全占领,可能会使其面临与沙俄相同的困境。
日俄战争后,中国的外交形势发生了重要变化。虽然清朝对东北的控制仍受沙俄与日本的压力,但至少保住了对东北的主权。最令人惊讶的是,日本竟然能够击败沙俄。这一历史事件让中国人深刻意识到,东亚也有能力挑战西方列强。这为未来中国的复兴注入了希望。
日俄战争的结果,特别是日本击败沙俄的事实,极大激励了中国的留学生,他们纷纷赴日本学习,希望能从中汲取救国的智慧。这场战争虽然没有彻底击败沙俄,但却打破了西方列强不可战胜的神话,尤其是在东方的沙俄,长久以来通过威逼利诱占据了清朝的东北。日俄战争后,沙俄的恐吓与讹诈不再奏效,改变了东方的力量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