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四平保卫战刚刚落下帷幕,上级随即着手组建了新一批主力纵队,其中包括1纵、2纵和6纵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新四军第3师第7旅与山东军区第7师以及原冀热辽第19旅联合组建的6纵,陈光被任命为司令员,杨国夫担任副司令,刘其人则出任副政委。6纵下设16师、17师和18师,负责这几支师的师长分别是代理师长王东保、龙书金和王兆相。
谈及已经改编的16师,王东保实际上并不是正式的师长,而是代理。自从原7旅的旅长彭明治因健康原因离开前线后,王东保作为7旅的团长,自然成为最为熟悉部队的人选。由于上级尚未决定接任的正式人选,王东保便暂时承担起了这个角色。王东保在土地革命时期以及抗日战争初期,长年从事政治工作。在1941年皖南事变后,他所在的部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的第7旅,并积极参与了巩固和发展苏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作为团长的他,带领部队在苏北地区打了众多战役,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
1945年,抗战胜利后,黄克诚指挥的第3师北上东北,7旅则在林将军的直接指挥下参与作战。在四平保卫战之后,部队进行了整编,组建了6纵,7旅也随之改编为16师。而王东保之所以担任代理师长而不是正式师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他的资历相对较浅;另一方面,军部对这支部队的期望值也很高,因为16师的前身是南昌起义的部队,曾重新编入红1军团,在抗战时期又改编为115师的343旅。与东北许多部队相比,这支部队的建军历史更为悠久,且在各个时期都打过不少硬仗,辉煌战绩可圈可点。
王东保作为16师的代理师长大约近一年,直至1947年5月,上级决定将原1纵的副司令兼1师师长梁兴初调任为6纵副司令兼16师师长。梁兴初同样出自该部队,曾在抗战期间担任685团的营长和副团长等职务,因此对这支部队十分熟悉,并且也是王东保的上级。在16师的任期内,梁兴初仅待了大约三个月,由于秋季攻势即将启动,上级重新组建了7纵、8纵、9纵和10纵,而梁兴初则被调任为10纵的司令员。
在16师师长空缺后,上级决定将1纵的副司令兼参谋长李作鹏调任该师师长。王东保未能升任的原因,在于东纵首长对李作鹏的一番话,其中透露出一丝深意。东总首长明确提到,16师过去虽然屡次取得胜利,也有过一些战斗表现不理想的情况。在众多头等主力师中,16师的表现明显不如1师和5师。他强调,作为南昌起义的部队,希望李作鹏能够带领16师开创新局面,充分发挥主力师的作用。
1949年,在全军改编后,6纵成为43军南下中南的主力。军长洪学智被调任为15兵团的副司令员,李作鹏则接任军长。此时,王东保终于正式担任16师的师长,参与了广州的解放,并率领主力团率先成功渡过琼州海峡,为解放海南岛立下赫赫战功。虽然很多人都认为海南岛的解放归功于韩先楚,但实际上,当时的43军肩负着重任,由于船只不足,原定配合43军的40军调集了大量船只,并进行了海上战斗训练,因此成为主要的参战部队。而43军则抽调了一个加强团,在王东保的指挥下积极参与。
新中国成立后,王东保首先在中南军政大学进行学习,之后重返43军担任副军长,之后又升任41军和39军的军长等职务,以其丰富的军事经验和卓越的领导才能,在新生的共和国中继续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