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非洲东部,一场战争爆发了。
不是因为宗教仇恨,不是因为资源争夺,甚至连民族矛盾都排不上前列。
两个穷得叮当响的国家,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为了一块没油、没矿、没水、没粮的小地方,居然真刀真枪地打了起来。
你可能觉得这种战争听着就像笑话,但对参与其中的人来说,代价是真金白银的生命和未来。
战争是从边界线上的一块尘土开始的。
巴德梅——你可能从未听说过这个地方。
在地图上,它是个几乎看不到的点,面积不大,资源匮乏,甚至连基本的植被都少得可怜。但正是这么一个地方,把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推上了战争的轨道。
而这一切的根源,其实还得从这两个国家的“前世今生”说起。
一、兄弟国家的恩怨账
在上世纪的非洲殖民图谱里,埃塞俄比亚算是少有的“硬骨头”,在欧洲殖民大潮中保持了独立。相比之下,厄立特里亚就没那么幸运了。
从意大利殖民到联合国托管,厄立特里亚的命运就像一片被踢来踢去的皮球。
1952年,联合国一拍脑门,把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捆绑在一起,组了个联邦。
可这个联邦不对等。厄立特里亚当时有自己的宪法、议会和官方语言,而埃塞俄比亚根本没打算尊重这些。
十年后,埃塞俄比亚干脆撕毁协议,强行吞并了厄立特里亚。
厄立特里亚人一怒之下拿起枪,打了整整30年的独立战争。
1993年,厄立特里亚终于通过全民公投独立,成为联合国承认的主权国家。
按理说,这下两国该相安无事了吧?
并没有。
问题出在海上。
独立后的厄立特里亚,拥有了整个红海的海岸线,而埃塞俄比亚从此成了一个彻底的内陆国。
红海的港口本来是埃塞俄比亚外贸的生命线。现在要用港口,就得交租。
而港口使用费一天比一天高,再加上腐败问题,埃塞俄比亚越来越不爽。
经济吃紧的时候,边境上的每一寸土地看起来都值钱。
尤其是巴德梅——这个明明谁都说不清归属的小地方,在民族情绪的渲染下,被逐渐炒成了“国土不可让”的象征。
二、第一阶段战争:愚蠢的火拼
1998年5月,两国士兵在巴德梅小范围交火,几天后演变成全面战争。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真不是太上心。
两边的指挥官都抱着一种“打一打就收”的想法,谁知道一打就是两年。
有个战地记者后来回忆说:“开头几个月,看起来更像是两队大学生打群架。”
那场战争真的很土。
厄立特里亚挖战壕、布地雷、扛机关枪,打法像一战。
埃塞俄比亚搞空袭、坦克突击、苏式推进,战术像二战。
记者拍下厄立特里亚士兵在壕沟里端着AK打炮,背景是一片空旷的戈壁。
而另一边,埃塞俄比亚苏-27战斗机掠空而过,仿佛拍电影。
他们都没错过任何一种过时的打法,但唯一缺的,就是现代战争的效率。
战争的初期,埃塞俄比亚凭借兵力和空军优势,占了上风。
双方还进行了一场非常尴尬的外交博弈——你驱逐我外交官,我逮捕你公民。
最惨的,是平民。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这场战争间接导致了近千万人的粮食危机。
尤其是在厄立特里亚,主产粮区就在交火带,战火一开,农田全毁,百姓流离失所。
可战争还是停不下来。
因为打到这个时候,谁先停,谁就“认输了”。
三、第二阶段战争:死撑到底
1999年,和平谈判破裂,第二阶段的冲突爆发。
这一次,两国都“有备而来”。
埃塞俄比亚从俄罗斯买了苏-27、T-62等一大堆武器。
这些设备是拿贷款买的,国家财政直接崩盘,老百姓税负加倍,经济一夜退回十年前。
但军方很满足:总算有点排面了。
厄立特里亚则找了乌克兰,搞来一堆T-55老坦克和MiG-29。
不论好不好用,起码能撑门面。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厄立特里亚居然用战壕战当主力。
他们真的在21世纪挖壕沟,然后在里面布机枪,设高地,完全复刻一战打法。
而埃塞俄比亚的大兵一边骂着“这些人疯了”,一边组织起坦克冲锋和空袭。
两边都不肯让步,伤亡人数不断上升。
2000年6月,战争终于接近尾声。埃塞俄比亚占了上风,双方在联合国监督下停火。
四、打完以后,两败俱伤
战争结束后,联合国派出边界委员会,裁定巴德梅归属厄立特里亚。
埃塞俄比亚不同意,表示这个结果“很难接受”。
于是,两国就这么僵着,不战也不和,边界全是雷区,士兵全年驻守。
2012年,冲突又起,双方零星交火。
一直到2018年,一位叫阿比·艾哈迈德的年轻总理上台。
他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宣布接受联合国的边界裁定。
全世界都惊呆了。
厄立特里亚立刻回应,派出外交代表团访问亚的斯亚贝巴。
随后,两国重开航线、互设使馆、开放边界,一切仿佛时光倒流。
阿比·艾哈迈德因此拿了诺贝尔和平奖。
当然,和平不是一纸协议说了算。两国还有很多积怨和分歧。
但好歹,那场愚蠢的战争,被正式盖上了章。
从历史中学到什么?
那场战争,被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为“非洲大陆上最没有意义的战争之一”。
从1998年到2000年,两国共投入兵力超过60万,直接伤亡超过10万人。
但最后,争议地区谁也没能实质掌控,老百姓遭了殃,经济被拖垮,政治形象也受损。
打了两年,回到原点。
那到底图啥?
可能是面子,也可能是历史情结,更可能是两国领导人一时赌气。
可你赌气可以用拳头,不能用人命。
今天,当我们回顾那场冲突,会觉得它简直像一场闹剧。
可对那些在边境死去的士兵、失去孩子的母亲、被战争摧毁家园的平民来说,一点也不好笑。
他们不关心主权、边界、国际法,他们只想活下去。
我们常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但在这种战争中,政治没赢,民众却输了个彻底。
历史不会给这样的战争正名。
只有一种结局才值得铭记:枪声停下,和平到来。
阿比·艾哈迈德后来在演讲中说过:“你越了解战争,就越想远离它。”
这话,是他说的,也该成为所有国家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