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日战争,历史的评判往往对蒋介石和当时的国民党指责颇多,尤其是在国家危机、民族存亡之际,他依然专注内战,试图将抗日的希望寄托于西方列强,尤其是英美的支持与制约力上。这一态度在今天看来,无疑显得过于软弱,甚至不够理智,尤其是身为东方大国的领导者,手握众多军队,依然未能果断应对。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蒋介石的选择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完全是出于无知或不负责任。
1937年,正当中国刚刚走出北洋政府混战的阴影,表面上虽然实现了名义上的统一,实际情况却是地方割据严重,军阀割据一方,军队力量极其不均。尤其在淞沪会战时,上海及其他沿海城市的军队装备较为先进,然而偏远地区的部队则远远落后,许多地方军队的武器装备十分简陋。例如川军在淞沪会战时,士兵们仅持有步枪,甚至有不少携带的是猎枪与散弹枪,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情况可想而知。即便国民政府意识到这一差距,也始终无法迅速解决这一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蒋介石曾做出过一些努力。1933年,德国前国防部长塞克特访华,他提出了加强国防、特别是引进重型武器的建议,尤其是远射程的榴弹炮。蒋介石对此表示浓厚兴趣,随后多次派遣政府官员赴德国考察,最终决定采购24门32倍径的榴弹炮。这款榴弹炮的射程相比普通德国榴弹炮有所延长,经过多次试射,射程稳定超过了15公里,且德国方面还承诺派遣专家进行安装与操作指导,并提供后续的技术支持和零部件供应。由于这些设施极其周全,价格自然也不菲,国民政府为此支付了近20亿的巨额军费。虽然德国因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产生顾虑,直到1935年才将这批榴弹炮交付中国。
为了最大化发挥这些先进武器的作用,蒋介石专门成立了炮兵团,团内2000多名炮兵接受了专业的榴弹炮训练。然而,在抗战期间,这些榴弹炮的使用频率逐渐减少,甚至最终成为了“吉祥物”,没有再投入实战。这一现象乍看有些不可理解,毕竟在重型武器稀缺的情况下,榴弹炮的损耗巨大。
蒋介石为何逐渐减少对榴弹炮的使用呢?原因并不复杂,归根结底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穷”!首先,这24门榴弹炮的开销不仅包括购买费用,还有2.4万枚炮弹的费用。对于榴弹炮来说,单次使用的炮弹数量巨大,一次战斗中,几百枚炮弹往往一轮就打完。而淞沪会战中,炮兵团首次投入战斗时,仅一个月内就向日军阵地轰炸了近五千枚炮弹,给日军阵地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然而,随着战斗的升级,榴弹炮的弊端逐渐暴露。炮架本身很重,移动起来需要专门的车辆拖运,而一旦拖车受损,炮台就无法移动,很容易被敌军摧毁。为了避免这些重型武器成为日军的目标,炮兵团经常不得不进行频繁的“换位”,不断移动炮车位置,这样做大大降低了它们的使用效率。由于每门炮的目标太过显眼,国军不得不将这些重型武器化整为零,分散部署,以避免成为敌军的优先攻击目标。
虽然这些大炮在初期作战中表现出了令人震惊的威力,特别是在破坏日军的炮兵阵地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随后的战争不断加剧了这些武器的损耗。在台儿庄战役中,日军派出战斗机对炮兵阵地进行了猛烈轰炸,炸毁了六门榴弹炮,而之后的战斗中又有14门大炮在激烈的战斗中被摧毁。
即便德国派来了专家提供维修和技术支持,炮兵团的损失还是不可避免。随着战争的不断发展,原本承诺提供技术支持的德国也逐渐改变了立场,退出了支持,导致维修成本激增,若要继续从德国进口炮弹或零部件,费用将十分昂贵。正如蒋介石所感受到的,这些“钢铁巨兽”的成本超出了他所能承担的范围,尤其在当时内忧外患、财政紧张的背景下,国民政府难以为这些昂贵的武器提供充分的保障。
最终,这批德国引进的榴弹炮在抗战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但也经历了战火的消耗与毁损。在战斗中,24门榴弹炮中,有14门被日军炸毁,另外4门因使用不当而发生故障爆炸,最终只有2门榴弹炮完好无损,至今仍被保存在北京军事博物馆中。尽管这些大炮饱经战火,依然在炮兵们的精心养护下保持光亮如新,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充满艰难与奋战的历史。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连大炮都舍不得用的旧中国,经过多年的自强不息,今天的中国已经具备了核武、航母、歼20战斗机等现代化武器,真正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